山东:把水浇在根上 把理讲进心里-中国文明网

山东:把水浇在根上 把理讲进心里

发表时间:2024-06-17 来源:中国文明网
字体:
打印:

以创新理论的源头活水,滋养干部群众的心田,引领文化强省的实践,山东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充分挖掘、利用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两创”,大力弘扬沂蒙精神,让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汇聚起“走在前、开新局”的磅礴力量。

把话筒交给群众——高举思想旗帜,打造有活力、接地气的理论课堂

“他让乡亲们躺在道沟里装死,自己则带领16名战士吸引日军火力,最终壮烈牺牲,年仅28岁。同学们,‘大风学校’就是为了纪念抗日英雄武大风同志而建立的,也是我们学校的前身。”日前,德州市庆云县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上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课。升旗仪式上,年级主任刘炳凤把红色校史娓娓道来。

为学须先立志,思政课是关键课程。传统的思政课堂,你讲我听、你问我答,很难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校长郭宝军告诉记者,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我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三大力量根基,努力创新形式、把道理讲到点子上。

不只是每周升旗仪式,包括入学礼、成长礼、毕业礼、入队仪式等关键节点,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五四、七一、国庆、国家公祭日等,都成为学校优质的思政课堂。孩子们还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福利中心、消防大队、政务中心,走近党员先锋、道德模范、边防军人等群体,实地参观学习,参与志愿服务,开展社会调研,在沉浸式体验和火热实践中丰富认知。

上下课必经的教学楼走廊,也成了知识的良田。从庆云走出去的共和国将军,让学生们时不时驻足仰望,引发思考。六年级十一班学生周青穆说,“特别骄傲的是,我们学校是当时冀鲁边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使我明白什么是真正的钢铁般意志,什么是真正的报效祖国。”

“老少爷们儿!今天这碗饺子,不敬天不敬地,就敬为救咱朱村牺牲的战士们……”这是临沭县曹庄镇朱村村民自导自演的情景剧《第一碗饺子》里的一幕。每年大年初一,朱村村民都会到村里抗日战斗纪念碑前献上新年第一碗饺子,纪念为保护村子而牺牲的24名八路军战士。“群众演群众看”,这样的小戏小剧,如今在山东各地农村和社区舞台上轮番上演,在潜移默化中让群众获得文化熏陶和精神洗礼。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为山东开展理论宣讲、铸魂育人提供了鲜活素材。不到3年,打破国外30年的技术垄断——海尔生物医疗自动化产品总监任文广,攻克了-80℃这个极限温度难关,带领团队做出中国第一个自动化低温生物样本库。全国劳动模范、华能临沂发电有限公司燃供部主任徐海,用焊花照亮青春路的创新经历引发共鸣。“这就是中国智慧、中国速度!”“听得带劲儿,听不够!”“生动实践、伟大成就,充分印证了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宣讲现场,这样的反响发自内心。

把话筒交给群众、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今年,山东陆续启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基层宣讲”“党的作风纪律宣讲”以及“先模人物巡回宣讲”等基层宣讲活动,让理论宣讲点燃心中的“火种”,激发奋进的力量。

当黄河大集解锁“流量密码”——用创新激活文化能量,润泽美好生活

起源于千年前的山会,如今新意盎然。不久前,胶州市举办胶莱麒麟山会暨夏季“黄河大集”,不仅村民积极参与,不少外地游客也慕名而来。“现在‘赶山会’太有意思了,能看小戏演出,能体验民俗,能品尝美食,还有针对小朋友的‘以书换蔬’公益活动,大家都玩疯了。”胶莱街道西北庄村村民刘政奕说。

音乐、篝火、美食、露营……赶集,已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而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滕州黄河大集邀请“网红主播”开展鲁班锁专场直播带货,武城黄河大集展示华一棉业新研发的40支至16支纯棉精梳纱产品,日照黄河大集开启苹果王擂台赛带动采摘,昌乐县黄河大集用当地盛产的鄌郚吉他开启一场“电音”音乐节……

山东把传统乡村大集与直播带货、文化体验等结合,把传承文化和发展经济进行创新结合,使黄河大集解锁“流量密码”,为山东好产品打开销路。2023年,省市县三级共举办黄河大集线上活动、线下市集4万余场,销售额超160亿元。

从热血的“村BA”到热闹的“村晚”,从生活气息满满的黄河大集到热热闹闹的乡村文化旅游节,从“单打独斗”的景点景区到协同发展的“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从纯粹的理论研讨到提质升级的人文综合论坛……山东探索文化传承发展模式,以鲜明文化地理标识为脉络,将儒家、红色、民俗、生态、海洋等多元文化样态“串珠成链”,贯通起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

在乡村传承文化的,不仅有流动的黄河大集,还有屹立于乡村的图书馆。邹城市钢山街道后八里沟村,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图书馆,占地5000平方米,藏书10万余册。落成以来,一直很有人气。

“城里人都不一定去图书馆,村里人谁去?”筹建图书馆时,后八里沟村党委书记宋伟曾遇到这样的质疑。图书馆到底该不该建,村民用脚投了票——建成后,没怎么号召,大家陆陆续续地来了。村集体出资70万元为每户配置“小书橱”,定期发放购书卡,鼓励村民多读书、藏好书。“我家藏书有一千多册,以前是爷爷给我读,现在我认字了,我可以自己看书了。”七岁的宋雨轩说。

开办讲座、展览,组织诗歌比赛、文艺演出、家庭运动会……一座图书馆,成了文化大阵地,让后八里沟村书香四溢,村风村貌也明显改善。宋伟告诉记者,图书馆不仅让村民爱上读书,实际上也成了村民看世界、观天下的窗口,畅通了文化兴村、人才兴村的道路。

创新,构建了美德传承的新场景,让美德的因子被唤醒,让美德的践行成风尚。山东统筹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倡树“自律助人、孝老爱亲、诚信利他、节俭绿色、共建共享”美德健康新生活。去年开展的有关专题调研和问卷调查显示,99%的群众认为倡树美德健康新生活很有必要,91%以上的群众参加过相关活动,满意率较高。

山山有故事 河河有传奇——让红色基因在齐鲁大地代代相传

走进昌邑市龙池镇马渠村,沿着蜿蜒曲折的胡同,从北向南依次走进原昌邑县委、宣传部、组织部、妇救会、儿童会、青救会、八路军七支队联络处等旧址,这座村庄的动人故事跃然眼前。

以马渠村为代表的昌邑北部是连接胶东和清河抗日根据地的必经之路,在这条红色生命线上,胶东产出的13万两黄金安全运往鲁中和延安;数十万部队和2400多名党政军领导来往调动、东征西战;大批医药、粮食、棉花和文件运往各根据地,为全省乃至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独特贡献。

革命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齐鲁大地,可谓山山有故事、河河有传奇。据介绍,昌邑市走访老战士、老党员和革命先辈后代,保存下40多万字的文字记录、2000多个小时的影像资料和近3万张珍贵图片,打造了203处红色村史馆、10处专题展馆,形成渤海走廊全域党性教育阵地,为党员干部群众了解红色历史、感悟革命精神提供了生动载体。

传承红色基因,山东大有作为。省级层面加强规划指导,大力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印发实施方案,颁布《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成立高规格的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红色遗址保护利用、红色资源挖掘阐发,不断筑牢思想阵地。

小满时节刚过,走进沂蒙革命老区五莲县洪凝街道红泥崖村,村里的食用菌种植大棚内,一朵朵金耳菌散发着淡淡的菌香,如花朵般向上绽放,整个大棚俨然成了“黄金屋”。“目前基地有3个菇房,现在就可以采摘,每个菇房能产出1万斤鲜货。”村党支部书记张守英说。

红泥崖村三面环山、土地贫瘠,长期以来贫穷落后。张守英说,当时乡亲们选择了她,她就要为大伙儿着想,干点实在的。十多年来,她带领村“两委”班子,让红泥崖村从一个软弱涣散村变成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成长为乡村振兴的标杆村。

“党支部带好头,乡亲们才有奔头。村支部建设就跟盖屋打地基一样,基础打牢了,屋才安稳。”张守英带领村“两委”班子弘扬沂蒙精神,坚持抓党建、聚人心,创新开展‘我家有党员’活动,强化日常学习讨论,把村里党员、群众的心气聚起来。“说一千道一万,党员干部必须做给群众看,才能带动群众一起干。”

红泥崖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建成后,当年就实现盈利。截至目前,合作社累计投资1500余万元,建成菌菇棚27个,带动50余户增收。2023年,村集体收入130余万元。

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沂蒙山区跃动的基层党员干部身影,践行着“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勾勒出一幅上下一心、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新画卷。(供稿:山东省文明办 大众日报 记者赵琳 卢昱)

【责任编辑:贾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