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科学社会主义光芒照亮前程——访科学社会主义专家闫志民教授-中国文明网

鉴往知来:科学社会主义光芒照亮前程——访科学社会主义专家闫志民教授

发表时间:2024-09-04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字体:
打印:

  人物简介:闫志民(1937— ),陕西省西安鄠邑区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前副会长,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名誉会长。长期从事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教学和研究。个人专著和主编的著作有《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统战学说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强国之路——邓小平改革思想研究》《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研究》等。

  记者:闫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在世界社会主义进入历史新阶段的当今时代,中国将在世界上更高地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您看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什么样的世界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闫志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代最耀眼的思想成就;它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扩大了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影响,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第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破除了许多人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偏见,提高了社会主义在人们心中的威信,显著增强了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第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还在于中国为解决世界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的一大贡献,是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这个倡议一经提出就受到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另一大贡献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实践,为世界落后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另一种选择。同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的贡献,还表现在中国勇担大国责任,在国际事务中坚决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坚持按照合作共赢原则发展各国之间的和平友好关系,为推动解决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贡献了中国力量,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国外交风采,扩大了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影响。

 记者:今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5周年,请问我们可以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汲取什么经验教训来迎接新的辉煌?

  闫志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历史借鉴。我常常说:“学习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长达500多年,其中包含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丰富深刻,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我们可以从根基和本源上深入认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清社会主义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必由之路,从而更加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我们可以从发展史中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怎样总结他们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不断发展,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举个例子,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知晓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与欧洲及俄国不同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在苏联模式开始僵化的时候,中国代表了世界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潮流,开始了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在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遭到挫折,发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的形势下,中国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就是我们需要不断吸取他国教训、总结自身经验的地方,也是告诫我们未来仍要结合本国实际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拒绝照抄照搬、教条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

  我们要充分利用历史的教育和启迪作用,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来学习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认真研究发展史上那些活生生的重要事件及其经验教训,这对于我们坚持守正创新、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辉煌十分重要。

 记者:2023年和2024年,分别是毛泽东、邓小平同志诞辰130、120周年,请您简要谈谈两位伟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贡献。

  闫志民:我们常常听到 “毛泽东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这样两句话。可以说,两位伟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带领我们实现了国家独立、人民富强。毛泽东、邓小平两位同志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者,他们艰苦探索出一系列独创经验与科学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梳理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毛泽东同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他从中国革命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党内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主要代表。第二,毛泽东同志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他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是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革命之的;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根本方法是实事求是;提出坚决反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反对简单照搬外国的经验和做法,反对宗派主义和形式主义;提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应当是新鲜活泼的,具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等等。这些理论和方法,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第三,毛泽东同志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第四,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

  继毛泽东同志之后,邓小平同志也充分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论述。比如,其伟大的改革思想即改革决定中国命运、在试验中探索前进、破解姓“社”姓“资”难题、营造和平稳定环境等,成功指导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过程中,他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根据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出“三个有利于”的价值判断标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价值判断标准和人民利益价值判断标准的综合运用和创造性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判断依据,对于彻底解放思想、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利用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带领全党实现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您对新时代有何理解呢?

  闫志民: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进行了精辟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当前,我们党已经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未来要继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未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了,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但是由于我国的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因此新时代各族人民仍要继续奋斗,朝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在已经进入关键性的历史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2020年以后的30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然后再用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过这30年的奋斗,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将越来越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国家也逐步发展起来了,但国际影响力还是有限的。进入新时代后,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开展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积极参与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正在世界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记者: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既要在内容上与时俱进、系统创新,又要精心打造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对于形成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您有何思考?

  闫志民:要打造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 就要努力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和完美结合。我认为应当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其一,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的体系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时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话语。例如,脍炙人口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这些理论话语生动具体地展现了它的内涵,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为我们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打造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理论话语体系还不够完善和成熟,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已初步形成的体系基础上,遵循语言发展规律,全面创新。首先,理论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科学真理的探索,真实性是理论话语的首要要求。理论话语越是贴近实际、反映真理,就越具有生命力,就越能发挥指导作用。其次,时代在变化,实践在发展,理论话语也必须不断创新。再次,群众性是理论话语建设必须解决的又一个重大问题。话语是人们思想沟通的工具,是否适应群众的需要、受到群众的喜爱,对于话语体系建设至关重要。

  其二,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民族化。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里的“21世纪”不仅是时间定位,而且指时代特征;这里的“中国”不仅是地理定位,而且指中国特色。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宝贵财富,去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就颇具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他经常借用中国的诗词、成语、典故等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中国的文化和语言巧妙地融合在理论的阐发之中,这不但加深了人们对理论的理解,而且从感情上拉近了距离。

  其三,提高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国际融通力。话语体系承载着特定思想价值观念,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确立话语权的前提和基础。强调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并不是要阻断我们与他国人民的交流和沟通,而是破除对西方话语体系的盲目崇拜,形成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改变我们在国际话语中的弱势状态,掌握话语主动权。这就要求我们的话语体系不仅要有中国特色,而且要有国际表达力,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不仅让外国人觉得新鲜,而且要让他们听得懂、听得进,不仅要能够接受,而且乐于接受。

 记者:您教书育人数十载,是无数学子的榜样,您对现在的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有何寄语呢?

  闫志民:现在的中国在世界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与实践贡献。我特别希望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能够潜下心来继续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责无旁贷地将马克思主义研究传承下去。我就简单分享一下我的科研工作体会吧!

  首先,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怀有热爱之情。科研最忌三心二意、心猿意马,想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一定要有全身心的付出。身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结合自己的兴趣,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执着去做有价值的科研,这样才容易长久持续。

  其次,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有问题意识。恩格斯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德国物理学家海森提出:“提出问题就解决了问题的一半。”由此可见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做科研要敢于站在学术前沿回答理论之问,也要紧密结合实际,着力解决、回答党和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实践之问。科研如果脱离实际,那么它对国家、社会产生的影响也就微乎其微。只有围绕每个时期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抓住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下大功夫研究解决,才能做出有益于党和国家发展的科研成果。

  再次,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要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仅仅阅读几本教材显然是不行的。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大多是通过学习《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走上革命道路的。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更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掌握其科学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放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去考察,潜心研究,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记者李小标 赵雨欣)

【责任编辑:邓纯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