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武山千年旋鼓舞遗风犹存 表演走向专业化
发表时间:2011-12-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冬日起伏连绵的雪山下,高亢铿锵的鼓点震撼人心。甘肃武山县滩歌镇戴家沟村村民戴思贤的院落内,村民们正在表演旋鼓舞,长辫、羊皮大袄、兽皮裹腿、狂野的舞步,令人恍若回到远古。

  旋鼓舞流传于甘肃天水及周边地区,已有4000多年历史,是古羌族人在此长期农牧生活中遗留下来的舞蹈,其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舞蹈、祭祀活动为载体,涵盖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

  对于旋鼓舞的起源,旋鼓舞表演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戴思贤告诉记者,老辈人说在远古武山一带生活着以牧羊为主的羌民族。有一位牧童常年野外牧羊,饱受恶狼叼羊之害,机智的他用树枝弯成扇形,将羊皮蒙上并烤干成鼓,围着火堆用树枝敲打,火光与咣咣鸣响吓跑了恶狼,此后牧羊人纷纷效仿,渐成习俗。

  戴思贤向记者展示了手中的扇鼓,其形似扇非扇,如芭蕉叶面,周以铁圈铸成,单面蒙着羊皮,鼓面直径约30厘米,槌柄缀着9枚看似古币的铁环,俗称“九连环”,鼓槌由藤条或羊牛皮编织而成。

  亦有学者考证认为,旋鼓舞源于原始部落的图腾舞,带有浓厚的原始信仰色彩。古人称天为“旋”或者“玄”,旋鼓即天鼓,因此在旋鼓鼓面上常绘有太极图。传说伏羲是人面蛇身,在旋鼓舞表演时鼓手的行走路线是模仿蛇行之“禹”步,表演中鼓手“甩莽头”的彩色发辫是人首蛇身扮相,敲鼓娱神,取悦神意,祈求保佑。

  当地老人说,这里曾是牧区,每年3月是狼产仔的季节,牧民敲击扇鼓可以影响狼的繁殖,一直会敲到端午节,后来就形成了旋鼓节。如今,旋鼓舞已成为当地村民锻炼身体、增加乡民团结、祈福的活动。

  戴思贤说,旋鼓舞鼓队的表演套路有多种,各个套路的击鼓声点、节拍和步伐不同,有“狮子滚绣球”、“二龙戏珠”、“太子游四门”、“野马分鬃”等,“以前端午节一二百人一起表演,很壮观,现在公司开业、大型节会、奠基仪式都会邀请鼓队表演。”

  如今的戴家沟村,年轻一代对旋鼓舞也表现出热情,连几岁的娃娃也会跳上两下。武山县文广局副局长宋一鹏说,以前村里只有男性参与表演,以后还要组织女性参加,增加其柔美感、艺术性。

  武山县县长索鸿宾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旋鼓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够培育民族精神、凝聚群体、传承文化,今年该县投入近30万元人民币对其进行保护、发掘与传播,为旋鼓舞队员配备了服装道具,对传承人也给予生活补助。

  目前,该县正对旋鼓舞展开相关调查、收集、整理等保护工作,并尝试舞台化艺术形式,使旋鼓舞表演走向专业化、精品化,亦使其得以更好流传。(作者 张道正)

责任编辑:逯江楠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34287&encoding=UTF-8&data=AAagbwAAAAcAAB7qAAAAAQA955SY6IKD5q2m5bGx5Y2D5bm05peL6byT6Iie6YGX6aOO54q55a2YIOihqOa8lOi1sOWQkeS4k-S4muWMlgAAAAAAAAAAAAAALjAsAhQe_tjSdnPBa4OYSlUeHcgca5YeiQIUN9r0PEx3q8IMA1pi-R5HXe-128E.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34287&encoding=UTF-8&data=AAagbwAAAAcAAB7qAAAAAQA955SY6IKD5q2m5bGx5Y2D5bm05peL6byT6Iie6YGX6aOO54q55a2YIOihqOa8lOi1sOWQkeS4k-S4muWMlgAAAAAAAAAAAAAAMDAuAhUAhkL9Vop86P9j1hZHgT8Gz3ixOksCFQCIYb0TaENxxTNDNrFoqX-icfBuLg..&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