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门头沟区京西太平鼓民间艺术团表演的“京西太平鼓” 现场表演精彩,小观众看得入神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黄飞鸿武术龙狮协会表演的广东醒狮 精美的景泰蓝“葫芦”引得观众上前合影 精美的木卡姆乐器手工艺品架起了两代人交流的桥梁 小观众迷上了天津“泥人张”制做的“姚明” 民间艺人表演刺绣工艺 非遗传人介绍陶艺制做技艺 年轻的手工艺人现场创作 2月5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成果保护大展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新馆揭幕,共188项传统技艺参展,170余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现场展示精湛技艺。 时逢元宵节前夕和寒假期间,参观展览的人流熙熙攘攘,有的老老少少全家出动,有的明显是大人专门带着孩子参观,许多大中小学生也络绎不绝前来参观。流连各个展位,记者的突出感受是:不仅参观者年轻化了,而且参展者也年轻化了。与几年前举办过的数次非遗大展不同,此次参展者中,老年人减少了,中青年成为主力,而且大多是师傅带徒弟、父母带儿女,有的直接就是青壮年人挑大梁。 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内蒙古包头市剪纸大师刘静兰和女儿一起坐在展台后,刘静兰展示剪纸技艺,女儿为观众讲解介绍;乌鲁木齐的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传承人伊春光和儿子都穿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儿子骄傲地告诉记者:“做弓箭我早就学到位了。”甘肃庆阳香包绣制技艺传承人刘兰芳和她的徒弟戴娜娜很像母女俩,异口同声地问记者:什么样的香包城里的年轻人可能更喜欢? 也有不少展位后接待观众的主人正值青壮年,“60后”、“70后”、“80后”时有所见,甚至还有“90后”。时下最为古琴研习者崇尚的斫琴和演奏大师王鹏,46岁;潍坊风筝最大的生产厂家——天成飞鸢风筝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永训,40岁;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的孙一波,32岁;秦淮灯彩制作技艺传承人顾业亮的儿子在展台前独当一面,他还是在读的大学生。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说,在此次展览的组织筹备阶段,主办方也曾经踌躇担心,既希望老一辈非遗传承人来参展,又担心他们年龄偏大,身体吃不消,可如果他们不来,又怕分量不够,年轻人压不住阵。“现在发现,事情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后继乏人的现象正在缓解。” 据介绍,文化部先后命名了3批、共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前传承人每年会得到中央财政1万元的资助。各地也对传承人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如改善传承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对传承人授徒传艺给予扶持等。2011年正式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也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 马盛德认为,尤为重要的是民间手工艺从业者获得的莫大的荣誉感,他们从过去被人看不起的手艺人变成文化传播者,受尊重、被羡慕。很多年轻人从以前对师傅、父亲的不屑、不在意,转变为觉得师傅、父亲了不起,他们对非遗的态度也从不重视、不喜欢到开始感兴趣,愿意继承父业或者传承师傅的手艺。而生产性保护使得保护传承非遗从只是公民义务发展为一个个行当,与传承人自己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状况,提高了收入。年轻人亲身感受到那些民间技艺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实际利益,何乐而不为呢? 守住传统,开拓新路 王鹏的助手介绍,面对目前社会上学习古琴的热潮,王鹏的产品实际上有两条线,一条是工厂的机械化生产线,可以保证大量初学演奏者的需求,形成产业;一条是完全由王鹏自己用纯手工传统技艺制作的,满足高端需求,由于做一张琴需要两年时间,所以质高价昂。伊春光介绍,他亲手制作的一张角弓,需要分为18段来进行各种工序,为了满足不同季节的温湿度要求,完成一张弓需要一年半。有位爱好者执意要买下展板上挂着的一张伊春光亲手制做的弓,伊春光开价3万元人民币,并且告诉爱好者,展览现场不能买卖,让他到百度上搜索自家的公司。 顾业亮之子虽然还是个大学生,但对制做彩灯的64道工序如数家珍。他介绍,公司现在有十几个人,每年大约能制做四五千盏彩灯。公司的思路是以小灯传播灯彩文化,而用大灯赚钱维持经营。每年元宵节灯会前,本地和外地都有大量需求,只是由于制做彩灯工序多、需要较长时间,导致供不应求。他说,他大学学的是测量专业,起初参与进来只是想利用课余时间减轻一下父亲的工作强度,但是,“干着干着,我自己也觉得有了兴趣,而且在测量专业中学到的知识对于彩灯制做的统筹、下料等都有帮助,越来越觉得有意思。” 年轻人的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路也使传统技艺在继承中有了新的发展。王永训在展台上蘸着传统的“品色”画风筝,鲜艳明丽,美不胜收。他介绍,公司的风筝已经出口到欧美以及日本、东南亚等地。为了方便包装、运输,他们对传统风筝进行了改造,使得一些部分可以拆卸拼接。他指着背后悬挂的十几个大大小小、形制各异的风筝说,“这么多风筝,用两个箱子就能装起来”。(苗 春 赵永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