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桑皮纸的今生
发表时间:2012-03-21   来源:光明日报

桑皮纸制作中的摊晒环节。王瑟 摄

桑皮纸制作中的搅拌纸浆环节。王瑟摄

  3月20日,北京西城区文化馆里,一幅幅来自西域的画作吸引了众人的眼球。美丽的祖国风光,在画家笔下分外妖娆,而比画作更吸引人的,却是画作的纸质——桑皮纸。

  2006年5月20日,桑皮纸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7年6月5日,文化部确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的托乎提·吐尔迪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个现代人熟知的绘画技艺,如今在这里汇聚。历史邂逅现代,新疆在生产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上闯出一条新路。

  A 桑皮纸漫长的历史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当东汉宦官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造出高质植物纤维纸后,蔡伦也因改进造纸术的卓越贡献,闻名古今中外。

  公元8世纪,造纸术沿丝绸之路传到阿拉伯、印度等地。据此推算,同期的西域应该也有了造纸术。只不过西域的居民就地取材,选用了桑树皮来造纸。因为他们发现,桑树皮有黏性,纤维光滑细腻,易于加工。无意识的选择,决定了纸质的优劣,这也是桑皮纸引人关注的最主要原因。

  明确有桑皮纸记载的年代是唐朝。根据资料记载,1908年英国人斯坦因在和田城北100公里的麻扎塔格山一座唐代寺院中,发现了一个桑皮纸做的账本,上面记载着寺院在当地买纸的情况。这说明,在当时,和田一带有桑皮造纸业。

  宋朝的顾文荐所作的《负暄杂录》中这样记载:又扶桑国出芨皮纸,今中国惟有桑皮纸。由此也证明,在宋代西辽时期,和田以桑树皮为原料制作纸已经很有名,成为当地人们的一项重要家庭手工艺。

  公元14世纪中叶,桑皮纸制作技术又由和田传入吐鲁番地区,使得桑皮造纸有了更大发展。到明清时期,中原与西域交流频繁,出自西域的桑皮纸也为中原地区人们所用。清代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第五回里写道:“两个人才扳过来,枣子底下,一封一封,桑皮纸包着;找开看时,共五百两银子。”这说明桑皮纸在明清时期已经非常盛行,用途也很广泛。

  在古代,桑皮纸除用做普通纸外,还一直用于高级装裱、制伞、包中药、制扇子等。上世纪初,桑皮纸还曾被短暂地用于印制和田的地方流通货币。而残存的清代桑皮纸文书和民国时期的桑皮纸钞票又证明,过去新疆各地也曾普遍使用桑皮纸。到20世纪40年代,新疆许多公文、契约和包装都还在用桑皮纸。

  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的《我们的中国》一书中写道:“和阗桑皮纸,为全省官厅缮写公文的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那时的桑皮纸制作规模是相当大的。桑皮纸是纯手工制作,参与制作的家庭式作坊必须有相当的数量,所以才能满足桑皮纸的市场及政府用纸的需求。

  今尚存的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书法真迹《三马图赞》,用的就是加蜡、砑光的桑皮纸,其墨迹仍然浓淡有致,明晰鲜活。

  收藏于和田地区博物馆的清代维吾尔文典籍《诺毕提诗选》、《维吾尔医药大全》和一部维吾尔史诗残卷,以及民间写在桑皮纸上的《古兰经》手抄本,维吾尔姑娘绣花帽为防走形必用桑皮纸做衬料,甚至民国时期新疆流通的桑皮纸钞票,都是桑皮纸曾在新疆广泛使用的佐证。

  1950年桑皮纸退出印刷和书写用纸行列,从那时起,高档桑皮纸渐渐绝迹。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桑皮纸终于退出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

责任编辑:胡杨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570761&encoding=UTF-8&data=AAi1iQAAAAcAAB7qAAAAAQAt6Z2e54mp6LSo5paH5YyW6YGX5Lqn5Y2D5bm05qGR55qu57q455qE5LuK55SfAAAAAAAAAAAAAAAvMC0CFQCFW9xBlIPvJrKe9LB8Gn3_fe5p6gIUUUkEf3kTecQWTINMaw-tPzlAeso.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570761&encoding=UTF-8&data=AAi1iQAAAAcAAB7qAAAAAQAt6Z2e54mp6LSo5paH5YyW6YGX5Lqn5Y2D5bm05qGR55qu57q455qE5LuK55SfAAAAAAAAAAAAAAAuMCwCFG4K6ibf61H6-WWH3jUsG4a2p_IeAhQmD1Y4Ryt5BrNY1rUdvb6hCM5euA..&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