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绣带来崭新生活 羌族分布于四川汶川、茂县、理县、北川等地,正是2008年5·12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区,羌族文化的保护与发扬因此更广泛地引起全国甚至世界的重视,羌绣成为羌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备受关注。 可如今读了书的小姑娘不绣花了,跑出去上学或者打工,穿时装。而王德珍、白福红她们这一批三四十岁的妇女,小时候没有上过几年学,现在地里家里一堆事,想出去也难。羌绣原来只是祖传手艺,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一点色彩,在时代大潮中以为会被淹没了,没想到羌绣能带给她们新生活。 白福红的两个孩子都出去读高中了,丈夫也在外打工,她在家侍弄庄稼,放牛养猪喂鸡,晚上就和姐妹们一起绣花,唱着歌,烤着火,设计着新花样,希望绣的花卖个好价钱。这是羌寨妇女如今最向往的事情。 这两年,帮助纳普村发展羌绣,张秀雷从旁发现了一个事先没想到的效果:妇女在家中的地位提高了! WWF专门组织纳普羌绣小组去黔东南少数民族发展刺绣有经验的地方去考察,上海世博会那期间,也把她们带去现场表演羌绣。这一下,王德珍她们好有信心了。去年,WWF介绍过来的客人买了不少纳普村的羌绣作品,小组一共收入4000多块钱。说起来,村里这几年都没有谁再去砍柴背柴了,可是,靠着羌绣,勤快的媳妇们在家里、村里也多了话语权。 希望能有订单生意 听说县里来办羌绣培训班,大家都跑去参加,希望学到更多针法和花样。老师说:过去你们绣的牡丹花是不分瓣的,成了一团花,现在要分开一瓣一瓣的,这就是时尚!王德珍说,不懂时尚到底是什么,但是她们小组不仅绣了很多自己惯用的腰带、鞋垫、鞋和围裙,也考虑城市家庭需要的实用物品,如抱枕、坐垫、杯垫,还有羊头挂饰,绣花香包,甚至做了可以把玩的小小绣花鞋,可以挂钥匙的链带…… 不过王德珍心里还不踏实,因为现在还是她们先绣出来慢慢去推销,而不是有订单的生意。她们还不知道需求羌绣的市场在哪里。比如她们精心设计绣出的鞋垫,来村里的台湾客人说不喜欢。这也难怪,台湾那么热的地方,不需要厚鞋垫的。看来,了解市场需要,让外界认识羌绣,还有不少工作要做。(记者 钟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