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谈东丰台年画
发表时间:2011-09-23   来源:中国网

东丰台年画

  提到天津的年画,大家一准就会说杨柳青,其实天津还有一个年画重镇——东丰台。

  东丰台位于天津市宁河县的丰台镇,在天津版图的最东边,这里地广土肥,水源丰沛,是天赐的鱼米之乡。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农耕文化。民间花会、制陶、年画、剪纸、草编、面塑等,都是此地百姓喜闻乐见又擅长精通的民间艺术。同时,东丰台又置身京、津、唐三市腹地,自古以来商贾云集,货物流转,因之其地域文化传播四方而远近驰名,其中最突出的是东丰台的木版年画。

  东丰台木版年画出现于明末,兴盛于清代中期,极盛时期全镇的年画作坊达50余家。那时,镇上集中一大批才艺超绝、擅长刻版与绘制的年画艺人,还有精通营销的精明画商。到了清代末期,天津西南的杨柳青年画走向鼎盛,不少丰台人便跑到杨柳青炒米店开设画店,其中义盛发、永和德、增兴、永庆和、成泰长等名气都很大。他们店多势众,又擅长经营,再加上独特的画风与高超的印绘技艺,颇受市场钟爱,在杨柳青炒米店有“丰台帮”之称,势头颇健,一时与来自河北地区另一个著名的年画产地武强的“武强帮”,构成争强斗胜的局面。人称武强年画为“河西货”,东丰台年画为“河东货”。

  东丰台年画具有北方乡土质朴厚重的气质,虽然与杨柳青镇相距不远,但其画风——尤其是早期的画风与杨柳青相去甚远。杨柳青年画的受众多为城中市井人家,东丰台年画的需求者都是乡间百姓,所以它在题材、造型、构图、色彩等方面都有很浓的地域和乡土特点。东丰台年画传人董静说:“拿胖娃娃抱大鱼举例,杨柳青人画的鱼多是金鱼,因为城里人喜欢观赏金鱼,可是买东丰台年画的都是农民,守着河岔水沟,没有金鱼,只有鲤鱼,所以东丰台年画中的鱼全都是大鲤鱼。”

  东丰台年画以套版为主,局部手绘,特别是面部和手部画法为写意。套版一般为6块版,红、绿、黄、紫、蓝,外加一块黑色的线版。蓝色多是品青,绿是品绿,不用调和色,只用原色,着色很重,对比强烈;设色不是“随类赋彩”,而是把有限的五六种颜色,相互错开,以造成缤纷斑斓的色彩效果。人脸染得十分浓艳,不像杨柳青年画脸颊晕染细腻而淡雅。东丰台年画画版直线多,曲线少,色块多,线条少,因之结构紧凑结实,画面具有整体感与分量感。这正是乡土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是我由衷喜欢东丰台年画的缘故。东丰台年画很重视勾眼点睛。东丰台年画的眼睛是要手绘上去的,一般分“活眼”和“死眼”。神像多为“死眼”,上下眼皮是一条横线,中点一个黑点,像“工”字,因为神仙的表情必须庄重;但娃娃美人多为“活眼”,上下眼皮画成曲线的月牙状,再点睛,以表达人物的表情与神气。东丰台人把杨柳青年画中那种弯成花瓣状、左右顾盼的眼叫“凤眼”,但东丰台人不画凤眼,只画活眼。于是,两地年画风格立时区别开了。东丰台年画题材不广泛。早期年画多为民间崇拜的神像,主要是灶王、财神、门神和全神。后来渐渐出现一些神像之外的世俗题材,如娃娃美人、吉瑞图案、耕织图、王小卧鱼、埋金得子,以及戏曲内容(如《三岔口》、《白蛇传》)等,颇受百姓的热爱。

  从文化板块上划分,早期的东丰台年画不论题材还是艺术风格,更接近河北的武强年画,而非杨柳青年画。可是自从清代中期以后,东丰台人到杨柳青炒米店开店卖画,开始接受正值全盛时期杨柳青年画的影响。当时,杨柳青的画店作坊林立,产量惊人。在地理位置上,杨柳青又毗邻京津,受都市精英文化影响,画法崇尚工笔国画,画风崇尚精细。各地不少画师名家来到杨柳青镇授徒传艺,并为画店设计画稿,其题材变得日益广泛,广受欢迎,这便使北方很多年画产地效仿杨柳青。

  此外,杨柳青年画一个重要销售目的地是内蒙古、东北和新疆。这些地方本身都没有年画产地,却都有张贴年画的习俗和巨大的需求。杨柳青年画销往这些地方的必经之地恰恰是东丰台,然后经唐山转销到东北和西北。这样一来,北方年画业的风水就转向东丰台了。那些在杨柳青炒米店开画店的东丰台人纷纷撤回老家去,反过来杨柳青各大画店的人马都跑到东丰台开设分号,甚至把画版、画案也搬过去,东丰台渐渐成了中国北方的年画集散地。同时,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强势的杨柳青年画对东丰台本土年画构成了巨大的冲击。杨柳青年画题材多、做工细、销路好,东丰台年画为了生存,只好向杨柳青年画一边倒了,有的干脆仿刻杨柳青的画样和画版。致使杨柳青画店刻制新版时,常在版边着意镌刻一排“预先通知,丰镇同行,忌翻此版,小号谢谢”的字样。这是民间艺术史常见的同化或兼并的现象,其原因是民间艺人对自己的艺术特征并不十分清楚,为了生存很容易就放弃自己,没有文化上的自觉。这样一来,东丰台年画与杨柳青年画的风格界限渐渐变得模糊。致使人们长期误以为东丰台年画是杨柳青年画的一个分支,把它们归为同一个艺术体系,忽视了东丰台年画的独立性。

  东丰台年画由盛而衰是在日本侵华期间,冀东沦陷,日伪政府强行掠夺东丰台画店的大量古版,运往关外,以充做满洲文化,这使得东丰台年画伤筋动骨。

  此后由于社会变迁、“文革”破坏,再加上生活方式的转变,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东丰台年画已鲜有制作了,传承人寥寥无几,到了消亡的边缘。记得那时候,我为了单位裱画的业务,一度常去丰台镇,那里有两位裱画师傅手艺很好,而且物美价廉。在镇上听说这一带曾经是年画之乡,出于个人爱好,到处去寻觅老画古版。这一来才知道,不少古版被用来盖猪圈,或者由于版面有凸线,当做搓衣板使用,眼看着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在走向历史的虚无。

  幸亏这些年人们有了乡土文化的保护意识,镇上也有人开始着手发掘、收集和整理本地的年画,更幸运的是一家传承有序的百年年画老店“义盛做”,居然还有传人在。这位传人叫董静,在刻、印、画等方面全面掌握东丰台年画和家族的艺术传统,能够独立完成年画的制作,在挖掘整理地域传统与发扬东丰台年画地域风格上比较自觉。近年来,他已把“义盛做”重新恢复起来,年画市场前景很好。目前,东丰台年画已被列入第一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董德伟、董静父子还被认定为东丰台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

  年前我跑了一趟丰台镇去看望董静先生,还看到他用心珍藏的老版老画,以及正在进行年画制作的生气勃勃的小作坊。一时心里透出亮光,因为我感觉到东丰台年画的复兴有了希望。

  (作者:冯骥才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标题有改动。)

责任编辑:白 羽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65844&encoding=UTF-8&data=AAWVFAAAAAcAAB7wAAAAAQAb5Yav6aql5omN6LCI5Lic5Liw5Y-w5bm055S7AAAAAAAAAAAAAAAvMC0CFQCHRv-PxN8ovF8R-7yfaStnye3wBAIUT-PJ-OVfE6GmOy-LXGbX9jcJVcg.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65844&encoding=UTF-8&data=AAWVFAAAAAcAAB7wAAAAAQAb5Yav6aql5omN6LCI5Lic5Liw5Y-w5bm055S7AAAAAAAAAAAAAAAwMC4CFQCWLbb_BJckGaUlY_KmD71-tEqYjQIVAJVhizRhBYETVb7qYtMzUYH2ql3K&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