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科举:看老北京的“高考”怎么走后门
发表时间:2011-09-23   来源:北京晨报

  科举制度在中国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产生过积极作用,但到了清代,已逐步僵化,不仅考试内容严重脱离现实,而且出现制度性腐败。

  清以马上得天下,在关外以尚武为国粹,为不沾染文弱之气,故禁止普通旗人学习汉语,因此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到清中期,一是统治者认识到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转而推崇汉学,二是与汉人长期交往,旗人也受到较大影响,汉语日趋普及。于是,到乾隆时期,政府开始推行“满科举”,希望从中选拔旗籍的管理精英,预防汉官擅权。

  满科举初期只考翻译,到后来渐渐与汉科举并轨。但参加满科举的童生要先考马步箭,合格者才能参加科举,这也是为了弘扬祖上尚武精神之意。

  为保持旗人官员比例,清代满科举录取比例明显超过汉科举,而旗人总人数较少,故满科举录取比例比汉人高数十倍。而各宗室更是走捷径,子弟连小试都不参加,直接一考过关。满科举没有汉科举糊卷匿名制度,所以权贵很容易上下其手,甚至公开作弊。

  皇家虽然知道这些问题,但考虑到整体文化水平有差距,贵胄后代的家教尚有保证,至少比普通旗人子弟素质要高,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清中期时,八旗贫困现象已非常普及,一是康熙立下“皇朝盛世,永不加赋”的规矩,政府收入基本持平,故支出亦不增加,相沿百年,在通胀的影响下,货币购买力大大下降,二是人口增加,八旗子弟又不能经营商业,否则取消旗籍,甚至离开京城到外地谋生都要实现批准,这就逼着他们只能坐吃山空。

  穷旗人无可奈何,只好虚报妻子亡故,然后假装续弦,其实仍娶元配。因为按规定,婚丧可各赏10两白银,颇能救一时之急。只是这样的伎俩渐次普及,到同治时,政府已无力承担,便彻底废除此项赏银。

  没有钱,法律又不允许旗人卖地卖房,穷旗人就假装招佃招租,渐次转让出产业,到后来,甚至卖儿卖女,而这是当时法律绝对不允许的,可见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旗人的教育失去保证,这就给少数官僚以垄断权力的机会。到清末时,许多八旗官员不仅能力差,而且毫无忠诚度,以武昌起义为例,在旗的高官们都想着自己的利益,无人肯承担责任。

  “满八旗”的制度设计,本是为了照顾八旗子弟,可政策不公平,反而伤害了他们,由于竞争压力小,使他们外无视野内无胸襟,最终被历史大潮所淘汰,古往今来,既得利益集团的结局大体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旗人未必都是满族,既有蒙八旗、汉八旗,此外八旗中还有俄罗斯人,他们来中国做生意,后入了旗籍。

  本文资料主要引自《北京志·人民生活志》

责任编辑:白 羽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63137&encoding=UTF-8&data=AAWKgQAAAAcAAB7uAAAAAQA55riF5pyr56eR5Li-77ya55yL6ICB5YyX5Lqs55qE4oCc6auY6ICD4oCd5oCO5LmI6LWw5ZCO6ZeoAAAAAAAAAAAAAAAuMCwCFHv0qyuHz9Z1F2QJ-ZBXhCV9Ra9QAhQojIqOzXMqfsgcd-gwWDeJomceKQ..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63137&encoding=UTF-8&data=AAWKgQAAAAcAAB7uAAAAAQA55riF5pyr56eR5Li-77ya55yL6ICB5YyX5Lqs55qE4oCc6auY6ICD4oCd5oCO5LmI6LWw5ZCO6ZeoAAAAAAAAAAAAAAAuMCwCFB12OughmGgor0h0LWUx1mt2hwolAhR2rjOg_aIDeEjQoasvEnr02AeaHQ..&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