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祭灶是男人们的事情,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长条形的称为“关东糖”,扁圆形的叫“糖瓜”。
再过半个月,就是小年了,农历腊月廿三传说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这一天人们要祭灶。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到发明火石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祭灶在我国的历史十分悠久,广大农村地区至今仍然沿袭这一传统。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本报提供了以下这段材料,详细解说了祭灶的历史,同时生动还原出祭灶时的仪式。 夏朝就有祭灶风俗了 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诗》有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猪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古人过年祭灶神是很讲究的,特别在唐宋时祭灶的供品相当丰富,这首诗正是对当时灶王节里民间祭灶活动极其生动的描写。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为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孔子在向其弟子解释人们“媚于灶”的原因时指出:“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也就是说,如果不讨好灶神,他就会向上天告你的恶状。由于人与天帝无法沟通,所以天帝只能任凭灶神胡言乱语,凡人“无所祷也”。灶神告什么状,天帝就会给你定下什么惩罚。葛洪《抱朴子·微旨》说:“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一百日也。”也就是说,谁要是得罪了灶神,严重的要少活300天,轻微的也要少活100天。试想,平白无故地丢掉几百天的寿命,这种惩罚实在让人畏惧。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即鼎和俎,古代祭祀、燕飨时陈置牲体或其他食物的礼器),设笾豆(即笾和豆。古代祭祀及宴会时常用的两种礼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等等。唐宋时为腊月廿四祭灶,元明沿袭旧俗,清朝改为“官三民四船家五”,也就是官府在腊月廿三,一般民家在腊月廿四,水上人家则为腊月廿五举行祭灶。后来北方民间逐渐演变为腊月廿三祭灶,南方仍沿旧习。 古时祭灶不分身份的贵贱、高低,上自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对灶神都是毕恭毕敬。据有关资料记载:每年腊月廿三,清朝皇帝例行在坤宁宫大祭灶神,同时安设天、地神位,皇帝在神位前行九拜礼,以迎新年福禧。旧时,民间过灶王节热闹非凡,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置办酒宴,邀亲访友,歌舞娱乐,当然祭灶是最重要的活动。有些地方祭灶神还分两天进行,腊月廿三夜 “祭荤灶”,用鸡鸭鱼肉等佳肴为供品;腊月廿四“祭素灶”,供品为水果、瓜子及点心等。旧时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民间送灶神上天,谓之送灶。除夕又迎回灶神,谓之迎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