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一词,可以说是把人折磨得死去活来。首先是繁复的笔画,其次是难记的读音,再者就是复杂多变的词义了。这个贪财贪吃的怪兽,到了苏轼笔下,又一下子成了人人羡慕的美食家,怎能不让人心里添堵。 于是,有人开始引经据典,向苏东坡的用法提出了质疑。这个面目狰狞,让女孩子见了就做噩梦的丑八怪,一下子爬上了“好人”的宝座,让谁看了心里都不会舒服。“饕餮”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这段话是说,缙云氏有个坏儿子叫饕餮,贪食贪财,无恶不作。老百姓把它与混沌、穷奇、梼杌合称为天下四凶。混沌结交盗贼,行凶作恶,杀人如麻;穷奇散布谣言,陷害忠良;梼杌刚愎自用,独断专行;饕餮贪婪成性,欲壑难填。饕餮的长相就更不用说了,《神异经·西荒经》:“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而《山海经·北山经》又云:“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这里的“狍鸮”,就是“饕餮”。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刻的一种兽面纹,《吕氏春秋》就称之为“饕餮”。据《吕氏春秋·先识》说,饕餮贪吃无厌,为满足吃的欲望,竟然吃自己的身体,结果只剩下自己的头因无法吃到而留下。所以作为青铜器上主流纹饰的饕餮纹,都是“有首无身”的。 有的说它是牛身人面,有的说它是羊身人面,还有的干脆就说它是人。但不管说它是人还是说它是兽,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都说它“贪”。所以它就成了贪婪的象征。那苏东坡为什么给它授予“美食家”的称号呢? 这源于苏东坡的《老饕赋》。在这篇文章中苏东坡这样写道:“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就是把鲜美的食物统统聚敛起来,以满足我的口福。有人认为苏东坡把“饕”理解成贪吃,是用错了,其实则不然,大学问家苏东坡这样用是有根据的。是的,的确曾有人把“饕”解释为贪财,把“餮”解释为贪吃,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把它们分得这样明确。如《说文解字》中就没有分哪个字是“贪于饮食”,哪个字是“贪于货贿”,一律把它们都解释为“贪”。《淮南子·兵略运》:“贪昧饕餮之人,残贼天下,万人搔动。”其中的“贪昧”就是“贪婪钱财”,而与“贪昧”并列的“饕餮”就不可能再有“贪财”之义。根据《左传》上“贪于饮食,冒(贪)于货贿”之说,可知《淮南子》上与“贪昧”并列的“饕餮”应该是指“贪于饮食”。所以说,苏东坡把贪吃的人称作“老饕”不是没有根据的。(刘绍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