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俗收藏记录草原文化
发表时间:2012-02-09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对于大多数收藏爱好者来说,收藏的东西在满足自己欣赏的同时,更注重其经济价值。但是对于蒙古族民俗物品收藏的收藏爱好者来说,收藏品的经济价值他们并不关心,收藏历史、传承文化、寻找记忆才是他们追求和看重的。说起自己收藏的蒙古族民俗物品的初衷,已经有收藏经历15年的收藏爱好者乌恩奇感慨颇深地讲道:“我的家乡在通辽,小时候家乡虽然偏僻,却草原秀美,景色宜人。小牧村的东、西、北三面山峦起伏,山上长满了榆树、杏树等原始次生林及柳条、雪里洼等灌木,郁郁葱葱。沙漠,山林、草原、湖泊形成了独特的景观,狐狸、兔子、野鸡、沙半鸡等飞禽走兽经常出没。独特的草原资源不仅为诸多的野生动物繁衍生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给幽静的草原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更是给这里的牧民造就了天然的狩猎场所。靠山吃山!我记得小的时候,每当下雪天或闲暇时节,附近的牧民们都会骑着马或步行,背上洋炮,挎上宝鲁、铁夹子、铁丝套子、斧子,领上牧羊狗,三三两两去打猎。待到傍晚的时候,都有满手的收获:也许是几只兔子也许是几只狐狸也许是半只沙鸡。我望着他们满载而归的背影,心里甭提有多么的羡慕和嫉妒了!因为我家没人去打猎,那时我暗暗想,等我长大了,我也搞个‘洋炮’,跟他们一样去草原打猎,去分享打猎的激情与快乐!我从十六七岁开始就独自去山里打猎了。起初,每天早上四五点,我就起来,戴上皮帽子,身穿白茬皮袄,脚穿绵乌拉鞋,小腿绑上黄色绑腿,背起花篓筐,拿上斧子和铁丝套子,趁着蒙蒙的夜色,在身后的牧羊狗的吼叫声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茫茫草原!‘搂柴打兔两不误’。我边捡牛粪,边遇见兔子、野鸡就试着捕捉,那段时光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所以长大以后看见有的牧民家还有我记忆里的工具,就按捺不住了,一件一件的收藏起来。”

  “在草原上打猎是彰显男人智慧、耐力、勇敢、强悍的一种方式,我是草原的儿子,我也非常喜欢打猎。对于这些见证草原儿女雄风的东西,不应该被我们草原儿女淘汰遗忘,就算现在这些东西我们已经用不上了。收藏这些民俗的东西可能没有收藏奇石的经济回报那么大,也没有收藏邮票那么有市场,但是他们对于草原儿女来说是一段永远不能磨灭的记忆。在藏友们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讲述那些记忆,是收藏蒙古族民俗物品最大的快乐。”乌恩奇表示。

  别具特色的蒙古族民俗收藏品,在记录蒙古族人进步和发展历史的同时,也为现在史学研究者们研究蒙元文化提供了最有利的证据和最鲜活的实物。真实地还原历史、展现历史,是每个研究者艰巨的责任,拯救流失的文化寻找有利的证据更是史学研究者们正在努力的事情。内蒙古博物院展陈研究室主任张彤表示,鲜明的收藏实物是还原历史文明最好的武器。

  民间的民俗收藏在很大一部分上弥补了博物馆收藏的空白。因为民俗收藏十分广泛、种类、物品类型数不胜数,无论是地方博物馆还是国家博物馆的物品来源都是取之于民,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物品可能会被博物馆收藏,但是那些隐没在民间的珍贵器物,也大有所在,这些器物现在被很好地保存起来,免受外界的损坏,所以民间收藏正好补充了这块空白。历史的器物保存得越多、越丰富,历史再现得越鲜活、越真实。

  “一些消失的生活习惯,如果再没有了实物的存在,那么它将会真正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就像在清代风靡一时的鼻烟壶。鼻烟壶的使用大约从乾隆初年开始,在蒙古地区流行起来,满蒙族的朋友见面,第一件事就是互赠鼻烟,以示敬意。这种习俗在内地到了民国以后渐渐衰落,但在蒙古族中仍盛行。有些地方一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鼻烟壶仍是人们见面时的必备之物。无论贫富,也不分男女,平时都以一个精美绣花小口袋装上鼻烟壶,悬于左胁下,在会客时,彼此取出互递鼻烟壶。递鼻烟壶也分长幼,如果长者向晚辈递鼻烟壶时,只上身略屈,以右手递过去就行了。但晚辈必须一腿弯曲双手接受,恭敬地嗅一下后躬身奉还。晚辈向长者递鼻烟壶,也必须一腿弯曲双手奉上,长者接过后略表笑意即可。所以鼻烟壶真正的作用,它是代表的一种礼仪文化,不是亲身经历的人,可能就不会知道它的文化内涵。比如布鲁(也叫宝炉),蒙古族传统的生产工具,是蒙古族打猎时的必备品。布鲁常用且形态各异,有的头部悬挂着一个铜坠,有的头部镶嵌着一个铜疙瘩,粗细皆有。这些形态各异的布鲁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比较细头部悬挂着铜坠、铁坠的是用来打兔子、狐狸用的,而比较粗的布鲁不但可以远距离投射猎物,在近距离遇见狼等动物的袭击时还可以作为及距离搏斗的武器。所以这些看似平常无奇的生产用品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先进技术。几百年以后,如果缺少记载、缺少实物的直观感受,人们或许不会了解那段已逝的历史,而这些收藏实物则可以告诉我们历史,可以记录文明。再比如马烙铁,一个简单的传统民俗用具,不同形状的马烙铁可以分出不同家族的马和当时的审美观点、一种文化,蒙古族崇尚日月,在古代他们相信日月、万物有灵,所以他们的马烙铁做成与日月图案有关的形状,这样他们就相信日月与他们同在。”张彤告诉记者。

  在近几年的收藏生活中,蒙古族民俗收藏爱好者铁先生和乌恩奇先生越来越发现,走几百公里也难收藏到一件具有蒙古族特点器物,藏品日益减少,蒙古族民俗收藏的路在哪里?对此呼和浩特市对于民俗收藏品以及蒙元文化颇有收藏研究的乌力吉藏馆馆长乌力吉认为:蒙古族民俗收藏是有着很好前景的。对于蒙元文化发源地的内蒙古,马背文化一直是本土收藏家比较热衷的收藏系列之一。蒙古族不再生产传统生产工具、缝制传统的具有地方特点的服饰,几十年以后使用工具的减少,收藏品越来越少会成为一个必然。

  而且使用中的毁坏是藏品缺少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原因是,收藏蒙古族民俗的收藏家们都有个人情结在里面,很多收藏者在收藏物品的时候他不会轻易考虑出售或者转让、流通,所以这些原因都会成为民俗收藏越来越珍稀的原因。(文/图 本报实习记者 马妍)

责任编辑:张智萍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94547&encoding=UTF-8&data=AAeL0wAAAAcAAB7uAAAAAQAn6JKZ5Y-k5peP5rCR5L-X5pS26JeP6K6w5b2V6I2J5Y6f5paH5YyWAAAAAAAAAAAAAAAvMC0CFQCSxfAgy_tB8Utljq1do97ZfzgSagIUQ1Ob8kk0a62A2l0ARuCGEj5clqw.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94547&encoding=UTF-8&data=AAeL0wAAAAcAAB7uAAAAAQAn6JKZ5Y-k5peP5rCR5L-X5pS26JeP6K6w5b2V6I2J5Y6f5paH5YyWAAAAAAAAAAAAAAAuMCwCFFVoJ-wVw1C9iPqNTcaYDXKSEyc1AhRzyrq8lR9TN72pek525df_ESdMXA..&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