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情人节”的幽默与沉重 今年的情人节,有些小插曲,比如,石家庄街头现500余块公益广告:“情人节不要出轨”,呼唤“让爱回家”、上海人大代表柏万青说:“贞操是女孩最好的嫁妆”。 这算是“反情人节”行动了,也是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在中国的文化中,“情人节”一直是一个有歧义或者比较暖味的词,这主要是对“情人”一词的不同理解,“情人”有时包含“情妇”、“情夫”,即合法婚姻以外的男女关系的意味。所以“情人节”有时也被戏称为“出轨节”。这些公益广告在维护家庭稳定、让丈夫或妻子回家方面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现在还不清楚,但“反情人节”的心态,并不罕见。 在国内,“反情人节”更多是以调侃的形式出现,但是国外有些地方,却实实在在开始动手了。2011年,俄罗斯别尔哥路达市要求取消当年的情人节庆祝活动,原因是这个节日不利于当地居民的“精神健康”。很多保守派的俄罗斯人都认为,情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对青少年的精神和道德观念培养毫无益处,各类节日活动纯粹只是让商家获利而已。 美国已故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剖析了大众传媒在新教伦理向享乐主义、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反文化蜕变过程中的社会作用。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要求精打细算,另一方面又要求刺激消费。资本主义经济不仅提出了多多消费的需要,而且提供了提前消费的手段。 贝尔说:“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清教的约束和新教伦理扼制了经济冲动力的任意行事。当时人们工作是因为负有天职义务,或为了遵守群体的契约,破坏新教伦理的不是现代主义,而是资本主义自己。造成新教伦理最严重伤害的武器是分期付款制度,或直接信用。从前,人必须靠着存钱才可购买。可信用卡让人当场立即兑现自己的欲求。机器生产和大众消费造就了这种新制度,新欲望的不断产生,以及用以满足它们的新方法也促成了这一改变。” 在贝尔看来,由于上述因素,美国社会出现这样一个奇特的混合:一方面,商业公司希望人们努力工作,树立职业忠诚,接受延期报偿理论;另一方面,公司的产品和广告却助长快乐、狂喜、放松和纵欲的风气。人们白天正派规矩,晚上却放浪形骸。一方面强调功能理性,专家决策,奖勤罚懒;另一方面强调天启情绪和反理性行为方式。 其实,不止美国,在广告攻势无所不在的今天,人类都陷入了这种困境。白天人们疲于奔命,等暗夜到来的时候,城市进入欲望时间,人们以一种报复性的心理消费狂欢,又怎么在意是否还有一种叫做“爱情”的东西? 2012年情人节前夕,曾经以爱情歌曲风靡一时的惠特尼·休斯顿、凤飞飞先后溘然长逝,事实上,她们也是商业时代广告包装出来的明星,她们告别了这个世界,只留下她们纯真的歌声,让活着的人们哀伤与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