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
发表时间:2012-02-27   来源:人民日报

图为越南胡志明市中心的统一大会堂,由法国人于1868年建成。张金艳摄

  河内称得上是世界上摩托车最多的城市,街上到处可见人们骑在摩托车上,戴着头盔、口罩,穿着拖鞋。越南人非常喜欢这种交通工具,不仅上下班要用,很多人还会在傍晚骑摩托车兜风。

  巴亭广场,是越南共产主义革命家胡志明同志宣读《独立宣言》的地方。广场上,胡志明主席陵庄严肃穆。越南人对胡志明十分崇敬,不仅对参观者有严格的着装要求、而且不能带相机。

  河内最繁华的区域莫过于还剑湖以及环绕在旁边的36条古街。1000多年前,越南李朝太祖迁都至此,取名“升龙”。而河内的商业气息与历史陈旧感并存的妙处,恰在于此处。36条古街聚集经济,同一条街卖的是相同货品,街的名称也以货品命名,于是便出现了丝绸街、鞋街等。像许多中国古城一样,古街也面临着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重考验。2004年,这里成为越南国家级文化遗产。在100公顷的土地上,道路纵横交错,还有121个文化古迹,4300多处民宅。

  为了让已然习惯在古街生活的人们愿意搬离古街迁入新居,新区的建设者煞费苦心。他们不仅设计了可容纳7200人生活的新社区,而且新区布局等方面完全保留了居民们在古街时的生活和文化习俗。腾空居民后的部分古街建筑则恢复传统,成为古街居民享受文化生活的一个去处。在这里不仅可以膜拜百业祖师,还可以欣赏到越南北方古老的陶娘曲。这种过去只有在富人的堂会上才能听见的传统弹唱,现在成为街角游人和居民闲暇时光的背景音乐。

  在越南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盛行一时,在河内的文庙内,还保存着用汉字刻制的越南封建王朝进士题名碑。置身文庙,似曾相识的古建筑,一看就懂的汉字匾额、对联,青山,古塔……让人陌生而又熟悉。

  胡志明市,更是一个文化交汇之地。浓荫掩映下,高大恢弘的法式穹顶和精美绝伦的雕花彩绘玻璃组成的明艳的法式建筑随处可见。走进圣母大教堂,空气瞬间都变得陈旧,紧闭的大门俨然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时光机器,开合之间人们便可以在历史与现实间穿梭。

  胡志明市生活着约50万华人,在面积逾4平方公里的第五郡(区),集中了胡志明市最多的华人会馆、庙宇、学校和超市。穗城会馆由300多年前广东地区的商人远渡重洋赴越谋生时创立,作为广州府商人的联络之所。现在这里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一处所在。据会馆理事介绍,自1998年开始,会馆开始鼓励华裔青年考大学并为困难大学生设立助学金。

  说起文化的传承,不得不提及中文版的《西贡解放日报》。这是胡志明市党委的机关报之一,全中文出版,在华人间发行。据报社工作人员介绍,中文版《西贡解放日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传承文化,延续记忆,抚慰心灵”。为满足老一辈读者的需要,周一到周五报纸采用中文繁体字印刷,而为了能更好地在青少年读者中传播中华文化,周刊采用中文简体字出版。

  “暮鼓晨钟同觉悟,欧风亚雨两调和”。穗城会馆斑驳的楹联,似乎正是对文化交汇的诠注。(人民日报社代表团)

责任编辑:胡杨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521598&encoding=UTF-8&data=AAf1fgAAAAcAAB7yAAAAAQAh6LCD5ZKM57uP5rWO5Y-R5bGV5LiO5paH5YyW5Lyg5om_AAAAAAAAAAAAAAAuMCwCFEvt7KUxop2JBu-l5_rqFdo2-9hyAhQc-0xfR-3279Bp3AhNcdc9918TpQ..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521598&encoding=UTF-8&data=AAf1fgAAAAcAAB7yAAAAAQAh6LCD5ZKM57uP5rWO5Y-R5bGV5LiO5paH5YyW5Lyg5om_AAAAAAAAAAAAAAAuMCwCFDJwGRxByS3THKr3sSrGzov2j5lRAhQYint-oopNutDP7APTbapoPYr4mQ..&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