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登高赏菊插茱萸是主题 被赋敬老新内涵
发表时间:2011-09-3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重阳相聚

放纸鹞

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糕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九月是一年中的黄金时节,“九九艳阳天”,云淡风轻,秋高气爽,又正值丰收季节,橘红橙黄,金桂飘香。古人在重阳节喜欢结伴郊游、赏菊品糕、遍插茱萸、赋诗饮酒。现代社会,人们赋予重阳节新的内涵,那就是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两千多年来,重阳节早已不是简单的自然时令,它更多讲述的是厚重的时间感与生命感。

  “九九”寓意深刻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古人为何选择这一天作为节日?又为什么称为“重阳”?从现存的文献看,《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与月皆逢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数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指出,“九”在古数中既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指地之极为“九泉”,九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数字。同时,九又与“久”同音,寓意健康长久。而且秋季是收获的黄金季节。自古以来,人们就对重阳节怀有特殊的感情。

  九九重阳,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中就已经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但专家认为,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由于年代久远,重阳节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对其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一种认为重阳节起源于先秦之前的丰收祭天。如《吕氏春秋·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另一种说法认为重阳节起源于古代的祭祀大火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如今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依稀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

责任编辑:白 羽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64729&encoding=UTF-8&data=AAWQuQAAAAcAAB7rAAAAAQA76YeN6ZizOueZu-mrmOi1j-iPiuaPkuiMseiQuOaYr-S4u-mimCDooqvotYvmlazogIHmlrDlhoXmtrUAAAAAAAAAAAAAAC4wLAIUXNFXwnviuGv-gPt_D_lcCwT0bO8CFBxLSBViOgW5KQG-85Np-7XpnCZx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64729&encoding=UTF-8&data=AAWQuQAAAAcAAB7rAAAAAQA76YeN6ZizOueZu-mrmOi1j-iPiuaPkuiMseiQuOaYr-S4u-mimCDooqvotYvmlazogIHmlrDlhoXmtrUAAAAAAAAAAAAAAC4wLAIUa6CR6xUfBLRAKR4VDTxi-fZiEe4CFGB8c-a9MyYHYvXrjXImiDzxcz_4&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