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在上海推出的“寻找第四代阿富根”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参与或关注。由1961年开始在上海乃至江浙一带家家户户收音机中传出的第一代沪语专题广播《阿富根》中的正宗上海话,为此间近来日益升温的“沪语热”再度添柴加薪。 留学生热学上海话 操着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处处流露出“结棍”(厉害)的神情,来自同济大学的日本留学生滨本佳宏,在此间举行的沪语才艺秀上“大出风头”。自上世纪90年代起,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便开始为留学生开设学说上海话的选修课程。像滨本佳宏一样,该校来自美国、哈萨克斯坦、日本、俄罗斯等国的留学生都对上海话兴趣浓厚。记者在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教室里看到,30多名留学生说起上海话来像模像样,可以和上海当地人简单交流、进行日常对话。 该学院教授孙宜学告诉记者,留学生学说上海话也经历了一个从不了解、了解到喜爱的过程。作为上海地区较早为留学生开设上海方言选修课的高等学府,在该校选修的留学生日益增多,今年就有38名前来学习。下一步他们将根据留学生的实际需求,鼓励任课教师自编教材,满足留学生“更好融入上海、更易体味中国文化”的心愿。 市民争当上海话发音人 “说起来惭愧,我的上海话拿到崇明岛去说可能当地人都听不懂。”回忆起参加今年早些时候推出的“上海话发音人”遴选的经历,张小姐话语中透出自嘲。她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自认说的是标准上海话。而面对此番参选却没能进面试的结果,她感到自己距离“正宗上海话”还有距离,需要学习和练习。 上海市语委工作人员张日培告诉记者,此次参加遴选的人很多,但上海话说得标准的却不多。令人欣喜的是,市民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并没有放弃使用上海话。在他看来,创造一个沪语“母语环境”很重要。当下沪人热衷说沪语,不仅方便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有助留存这种代表地域文化特质的方言。 寻找“阿富根”助沪语热再升温 “寻找上海话发音人”令上海市民重掀“沪语情结”,而此番寻找“第四代阿富根”海选,更吸引了775人报名,令此间沪语热再添一把火。 “如果身为上海人都不参加(阿富根海选),我会觉得很遗憾”,尽管在初赛中就被淘汰,23岁的上海戏剧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赵俊琦仍坚持认为,发展沪语对他这个上海人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此间不少参赛或未参赛而热情“围观”的上海市民,无不纷纷表达其希望“阿富根”能一直传承下去的心情。 上海戏曲广播总监赵洁介绍说,沪语广播是目前能确定的标准上海话,这是以豫园老城区居民为主所讲的方言“腔调”。 此间一位语言学家感叹,现在这里有很多人正在如火如荼学习上海话,而在一些沪语培训班上接触到的不少外国留学生和“新上海人”,他们的沪语水准之高也令人惊讶。(许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