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文化瑰宝总动员
发表时间:2011-11-04   来源:人民日报

晋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清 高宗敕纂 文渊阁四库全书

 

  “精彩100国宝总动员”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在举办的特展。台北故宫的文化瑰宝,主体来自清朝乃至宋、元、明的宫廷典藏,68万余件藏品可说件件都有来历。此次特展,综合历史性、重要性、稀少性、艺术性、人气等因素,精选出133组件,远自新石器时代使用的玉佩、玉璧,近至清代精雕细琢的橄榄核舟、翠玉白菜,贯穿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文化瑰宝总动员”。

  礼之重器,玉与青铜

  此次特展中历史最悠久的藏品是一块红山文化晚期的“玉勾云形佩”。远古时期的先人认为,晶莹美玉有着春阳般的光泽,蕴含丰富精气,因此把玉作为祭祀神明的重要礼器。很难想象,在仅有简陋工具的新石器时代,他们是如何在坚硬的玉石上雕刻打磨。

  此次展出的“玉人面纹圭”估为龙山文化晚期。玉圭上截两面各有一个人面雕纹,下截是一条花纹装饰,线条细腻,雕琢精美。据介绍,乾隆皇帝极爱此物,先后为其赋诗两首,又三次加刻玺文。有趣的是,不知乾隆当年怎么看这些人面花纹,题诗与人面图案方向正好相反。

  当然,中国玉器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玉璧。这次展出的玉璧也缘自龙山文化,朴拙厚重,外直径近40厘米,是台北故宫所藏最大的玉璧。《周礼》有云:“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台北故宫将这块玉璧与一件高度近50厘米的玉琮置于同一展柜。良渚文化晚期的玉琮,分为17节,每节左右两侧都雕琢了代表神祖的“小眼面纹”。两件玉器一朴一华,相得益彰;而其造型一圆一方,则展现了我们祖先“天圆地方”的世界认知。

  礼天敬地、与祖先沟通,青铜与玉同样是礼之重器。中国历史上的青铜虽然发展时间不是最早,但其技艺举世闻名。台北故宫的青铜器除了紫禁城藏品,也包括了沈阳故宫、热河行宫、国子监所藏,以及其他外购,数量多,价值高,尤其是有铭文铜器。此次特展,台北故宫三件青铜镇馆之宝当然雀屏中选。一是毛公鼎,其内镌刻500字长篇铭文,是迄今为止所知最长的青铜器铭文。文中记载了周宣王对毛公的训诰之辞,毛公也表达愿以此鼎传世,子孙永远铭记先人伟业。这段铭文不仅文字优美,其古雅精奥的文风,也令后世倾倒。二是西周晚期的散盘,上刻350字,是一篇战败后划地求和的文书;三是宗周钟,123字铭文记载了周厉王亲征南国之功业。这几件青铜器,铸造精美,镌文典雅,不但留下重要历史记录,也成为汉字艺术史的重要一章。

  粗重的青铜也可铸造出秀美、意趣,此次展出的铜人足兽鋬匜,瓢形器身与上扬流口呈优美流线;作为把手的怪兽,足搭口沿作饮水状,生动有趣;一对曾姬壶体积巨大、气势雄浑,但长颈、垂腹以及S形扁钮,又为全器增加了柔美。还有商末周初制作青铜名家“亚丑”家族的方簋、方尊、方觚,小朋友一定很喜欢,器肩接铸的圆雕象头兽、多齿角龙头等造型,很像卡通怪兽,我们祖先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这样的奇思异想。

  台北故宫将玉与青铜列为“礼乐典范”作为特展第一单元,也正是作为礼之重器的玉与青铜,揭开了古老中华文明之序幕。

责任编辑:张慧磊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75760&encoding=UTF-8&data=AAW70AAAAAcAAB7oAAAAAQAk5Y-w5YyX5pWF5a6r77ya5paH5YyW55Gw5a6d5oC75Yqo5ZGYAAAAAAAAAAAAAAAwMC4CFQCLBaOsQtA7S9xYC2BChkyvNyBlxAIVAII1QmxUrJ7CSKIcLul1plfx_fqY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75760&encoding=UTF-8&data=AAW70AAAAAcAAB7oAAAAAQAk5Y-w5YyX5pWF5a6r77ya5paH5YyW55Gw5a6d5oC75Yqo5ZGYAAAAAAAAAAAAAAAvMC0CFCwvJO80rlvt09kJxtLMSVYjORcjAhUAkeIH8JEB30jAu0As5_T6KMYqRxk.&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