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该穿什么”的问题似乎格外受到关注。特别是当下非遗保护越来越受到政府和民众的重视,但在唐装、汉服、中山装等的潮流中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如今提到正装,不外是西装革履。我们的传统服饰在哪里,今天我们又该怎么看待服饰问题? 近日,“返本开新——中华文明与中国华服”论坛在北京饭店举办,该论坛由知名服装品牌NE·TIGER主办,中国文化书院、三智道商国学院协办,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以及中国社科院佛教文化艺术研究室主任王志远、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余敦康,北京大学教授乐黛云、清华大学教授钱逊等知名专家、学者与会,对华夏文明与服饰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王守常指出,我们自称“华夏儿女”,这“华夏”就跟衣服有关。“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华夏”强调的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作为礼制的象征,帝制时代,帝后以及大臣们的礼服,对不同级别、不同场合的着装有严格的规定。即使晚到民国,相关法典当中也规定了一等、二等、三等礼服的着装要求。 正如汤一介在主题发言中所说:“到了近代,‘西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冲击,后来我们又遭遇到‘文革’这样的特殊历史时期的‘洗礼’,使我们的传统文化饱受摧残、抛弃、断裂之痛。”近代以来,我们对一切跟传统文化相关的事物都归为“封建、专制、落后、黑暗”,属于被批判、被打倒的对象。传统服饰无论是正装礼服还是民众的常服,大多已经退出了国家生活与民众生活,正装成了西装的代名词。” “许多国家的节庆、典礼,一看就知道是哪个国家在搞,但中国看不出来。为什么没有一套反映中国文化特点的服装呢?”钱逊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与会专家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世界上越来越要面对外界的眼光,越来越关注“我们是谁”“我们应以什么形象面对世人”;与此相关的,中国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文化认同感在提升,越来越想要“寻根”,向传统文化回归,而传统服饰也是传统文化一个表征。王志远说:“衣服是用,文化是体。” 与会专家、学者都认同,中国的服装,应当显示中国的形象,要体现民族之魂。余敦康指出,“返本开新”是汤一介先生提出的,本是基础,有了本才能开新,但100多年来,我们一直不能很好地“返本”,所以开不出新,服装也是。但对于如何“返本”,与会者又纷纷叹其艰难。 钱逊说:“服饰是礼仪的表现,礼的精神是永恒的,形式是变化的,要把握住服饰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一以贯之的根本精神,这个根本精神是什么?再者,就是设计出来之后,大家是不是认可、接受,恐怕困难更大。” 另外,正如乐黛云所说,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在美的方面有多种标准,在设计有文化代表性的服饰时如何考虑这一点,也比较困难。 本次论坛的主角NE·TIGER致力于“中国现代华服”的设计开发,其艺术总监张志峰着意运用古典文化元素和缂丝、云锦、羌绣等传统工艺,创造了相关品牌。钱逊说:“我关心的是能设计出一套正式场合、国家大典等可以穿的衣服,另外还有一般的礼服和常服。”王志远指出:“作为一个社会、一种文明,一定要有一个高端的东西,未必每个人都使用它。总要有一种形式的衣服,使没有穿上它的人也会为之自豪。”(池玉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