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腊月二十三“小年”,春节马上就要到了。现在人们都很忙碌,似乎比以前少了些“年味”。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年俗都不太了解,请介绍一下天津的年俗。 “节日生活点题服务”专栏记者:记者走访了天津市社会科学院民俗专家罗澍伟。罗澍伟介绍,今天是传统习俗中的“小年”,风俗改变不会影响“年味”和心情。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没有不变的风俗,也没有一种风俗不在反映和代表着时代的特点,社会发展越快,风俗习惯的变化也越迅速。过年的习俗其实每年都在发生变化,只不过是以一种悄然无声的方式渗透。前十年,过年的习俗更讲究一家一户的团聚,而现在更重要的是去体现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人们在年俗中提高生活品质、品位的观念也强了,新的春节习俗、饮食休闲方式无处不展示着社会发展的烙印,比如在旧令中过年的餐饮以鱼肉为主,而现在健康食品则成为导向,“活出健康”、“健康过节”的理念也越来越在人们中间普及,饮食日趋健康和科学化。有人感觉“年味”淡了,更多是人情交往上心态调适的问题,新习俗的兴起与旧习俗同时存在,实际上是对节日风俗的充实。 罗澍伟介绍,旧年俗中加入新元素,增厚了“年味”。随着时代发展,在健康和环保观念影响下形成了新的过年习俗。在年轻人中间,更讲究热闹、活跃、丰富的文化娱乐过节方式。但是也有许多人觉得还是要遵循传统年俗才算过年,毕竟旧习俗保留着我们民俗的传统“年味”。人们可以在遵循以下传统习俗的同时,根据自己的需要加入新的时代元素,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厚“年味”。 天津人在腊月和过年的节令和北方广大地区非常接近: 二十三糖瓜粘。传统是指这天祭灶,也是天津人过的“小年”。祭灶时一般要预备糖果。现在这一天,大部分天津人会选择包饺子、吃炖肉过“小年”。 二十四扫房子。旧习俗自腊八以后,各家各户就陆陆续续开始年节前的大扫除,并非只有腊月二十四这一天进行扫除,但这天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与平时比较,春节前扫房更要彻底,不留卫生死角,达到让家焕然一新的效果为佳。 二十五糊窗户。早年一般住房没有玻璃,主要靠糊纸挡风。新糊的窗户纸上,照例要粘上各种有吉祥含意的剪纸,贴在窗子正中的叫窗户眼,贴在窗户眼四周的叫窗户花,贴在玻璃上的为聚宝盆。现在有的人在这一天擦玻璃、贴窗花。 二十六炖大肉。传统习俗说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放到锅里炖熟。现代人有冰箱,市场买各种肉食也方便,不用一次性做熟大量肉食,所以有人就把这一天“炖大肉”变通为吃一顿肉食。 二十七去宰鸡。因为这个“鸡”字和吉祥的“吉”谐音,大家都想取得吉利。现代人已经不需要杀鸡了,这一天可变通为吃鸡,以此方式感受“年味”。 二十八把面发。这一天要准备过年的面食了。蒸的面食多是带枣、夹糖或带馅的。 二十九贴倒有。即指贴春联、福字。在这一天,人们会把买来的对联、挂签、福字贴上,在第二天的三十,每家都红红火火,用各种吉祥的图案和祝词,预祝和期盼来年的幸福和安康。 三十晚上熬一宿。旧俗在这一天换门神、贴春联,祭祖先、拜尊亲,称“辞岁”;院中铺芝麻秸,走在上面嘎嘎作响,称“踩岁”;彻夜不眠,称“守岁”。入夜,燃放焰火爆竹。晚饭,照例要包饺子,祭祀祖先,然后举家而食。供于神前的一定要现包的素馅饺子。现在人都在外面订年夜饭,但是近一两年“年午饭”也开始悄然兴起。中午聚餐,晚上回自己的小家守岁吃饺子,似乎更人性化。 大年初一。全家大小,天不亮就要起床,无论大人孩子,从头到脚焕然一新。旧俗的这一天在堂屋内早已摆上祖先的影像,前设香烛祭祖,然后按辈分大小,依次给长辈磕头拜年。礼罢全家要吃上一顿丰盛的早餐。这一天很多家庭要吃素馅的饺子,或全天吃素。到了九十点钟,家中的成年男子就要出门拜年。 大年初二。初二凌晨是家家“接财神”的日子,商家尤其重视。这一天,旧俗中一般是举家吃打卤捞面。天津现在的俗令中,这一天也被称为“姑爷节”,即女婿陪女儿回娘家拜望岳父母的日子。节日期间拜望,到岳父母家中时间不宜太晚,不宜醉酒。 大年初三。传统习俗中要吃合子,取其和和美美、团团圆圆之意。 大年初五。这天叫“破五”,照例一定要包饺子吃,叫做“捏小人嘴”。有的妇女要在初五这天找出几件破衣服拆了,叫做“拆小人”。因为在中国,人际关系最不好处,常有“小人”在各种场合搬弄是非、制造矛盾,小则家庭不和,大则影响或阻碍一个人的前程,因此在新的一年开始,“捏小人嘴”和“拆小人”是必不可少的。 大年初六。这一天在传统习俗中是大小商家“开市”的日子,门板要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营业前大放鞭炮,以取吉利。 大年初七。这一天,妇女不动针黹,叫“针七”。(记者张振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