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春节习俗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全民性。除回族外,24个民族都有欢度春节的“老传统”和“新传统”。 第二,集中性。在单一、混合、发展三种类型中,最多的是混合型,官方组织活动(乡镇政府)与民间活动相结合。 第三,均衡性。云南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但在春节期间都显现出浓郁的节日场景与氛围,成为文化延续、心理认同的重要契机。 第四,公开性。从内容上看,但凡节庆中的活动均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饮食、服饰、民居、游艺、娱乐、歌舞、技艺、礼仪、道德乃至本民族传统节日中较为神秘的宗教仪式,都在这个特定的文化时空中得到了最大的释放,向家人、亲戚、邻里、到访者甚至游客尽情地展示。 第五,扩大性。年节仪式几乎是民族社会的一次集中会演,是各民族社会文化的一次大呈现。各种现代的体育竞赛、文艺演出、游戏项目、旅游项目、商品交易集市等“非传统”的内容越来越多出现在村寨中,不仅为村民所认同和接受,更有不断扩大化的趋势。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好玩”才是最主要的,扩大化的春节内容正好适应了他们的需求。 云南的春节调查说明,春节文化空间的延伸是由“共享”节日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一起完成的,意味着地理空间由传统的“中原”、“内地”、“汉族地区”扩大到了少数民族地区,覆盖了整个中国。在内容上,由以汉族为主拓展为各民族共同参与,形成展示多民族文化的又一平台。而在享受节庆的群体上,由于少数民族的参与,普天同庆,使春节的全民性意义愈加显著。 3·参与的差异性和认知的多元化 在现代化、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急剧转型,传统的时空观念和交流方式也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以此为背景,与传统农耕文明关联密切的春节也发生着较大的变异。群体对春节的认知出现多元化的趋向,人们对春节的内在需求、参与春节的方式及程度都已经发生并且还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一态势在山东这样的省份尤为突出。 以鲁中寒亭地区为例,我们围绕民众对中国10个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按隆重程度进行排序,春节毫无争议地排在第一位,是人们心目中最隆重的节日。在被访的562人中,有546人认为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占97%,排在第二至第五位的依次是中秋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 在关于传承节日文化必要性的调查中,认为春节有必要传承的占82.7%,二月二占75.7%,清明占80.8%,七夕占75.8%,中秋占84.5%,重阳节占81.1%。在民众心目中,中秋节传承的必要性居然高于春节!根据访谈,首先,这与人们对春节和中秋节的节日感受相关。春节虽然隆重,但个人在节日中要承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如忙年、拜年、走亲戚等,过完春节往往会有疲惫感;而中秋节以团圆为主题,以赏月娱乐为内容,其家庭化、个人化色彩较浓郁,作为一个较为轻松、温情的节日更容易与现代生活对接、互补。其次,从对节日的期望值来说,人们对春节往往寄予更高、更神圣的期待,期望得到更多的精神满足,但现在春节中传统的社区生活越来越少,小家庭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信仰因素越来越弱化,新的神圣性因素尚未确立,难以满足当代人的心理需求。 春节的节日内容因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调查显示,春节的基本形式还是得到了有效的传承,人们对主要节俗活动的参与度都比较高,这些节俗活动主要有忙年、团拜、祭祖敬神、包水饺、贴春联、吃年夜饭/团圆饭、拜年等,显示出春节至今仍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这说明,人们对春节仍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对其节俗框架保持着尊重并普遍遵从。 调查发现,对春节的参与程度与年龄密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16岁-25岁的被访者参与春节节俗的状况是:放鞭炮(94.7%)、在家里做年夜饭(94.1%)、贴春联(92.8%)。36岁-50岁及51岁以上的被访者的参与状况是:祭祖(82.5%和94.7%)。26岁-35岁的被访者对于春节节俗的参与比例最低。显然,老年人参与神圣性节俗活动的比例较高,而年轻人则喜欢参与娱乐性节俗活动。 对于春节假期,众多的受访者则希望更多地考虑“忙年”的时间需求和传统上正月初八开业的习惯。 总之,春节虽是共享的节日,但在同一人群内部也有参与上的差异性,人们对它有着多样化的认知。春节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应因地制宜,灵活处理。 4·要强化青年学生的节日认同 青年学生是春节文化传承的主要人群之一。在青年学生对于春节文化的传承中,节日内涵的缺失现象日益凸显。就其根本而言,这实际上又与节日符号仪式在青年学生中的文化认同缺失有关。对青年学生而言,春节节日内涵的文化传承必须建立在对春节节日符号与仪式认同问题的解决之上。 青年学生对春节节日符号与仪式的文化认同是否实现,符号仪式的数量不是关键。调查显示,社会引导与亲身参与是青年学生实现对春节符号与仪式认同的两大主导原因。在调查中,对“您认为哪些节日符号或仪式最能代表春节”的问题,青年学生认同度最高的前两项分别为“春联(81.2%)”与“鞭炮(76.80%)”,认同度最低的分别为“庙会(23.80%)”和“生肖(20.50%)”。“春联”与“鞭炮”之所以成为青年学生的首选,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贴春联”、“放鞭炮”是当下春节习俗中社会普及度最高的两项,青年学生的认同包含被社会引导的因素;二是“贴春联”、“放鞭炮”对青年学生来说也是参与最为方便的春节仪式,参与性以及由此形成的节日记忆是引起其节日认同的重要原因。“庙会”与“生肖”之所以成为青年学生认同度最低的节日符号仪式,原因则在于:“逛庙会”首先在社会普及度方面不尽如人意,这使得青年学生对它的文化认同普遍较差;“生肖纪年”虽然社会普及度较高,但对青年学生,“今年是什么年”在公元纪年的冲击之下已变得相当模糊,切身参与性低。社会引导与亲身参与,对青年学生春节节日符号与仪式认同的养成缺一不可。 为强化青年学生对春节节日符号与仪式的文化认同,应在营造社会氛围与创造亲身参与平台两个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凸显家庭教育的主导性,启动高校春节节日文化教育,创立家庭与学校共同引导的春节节日教育体制。调查显示,在对青年学生的春节节日教育中,家庭教育占据了首要位置,学校教育令人失望。在回答“您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春节这些符号与仪式的含义”这一问题时,回答“父母告知(59.3%)”的青年学生占到了绝大多数,而回答“老师教导(1.3%)”的人数最少。可见,在对青年学生的春节文化引导中,家庭教育是中坚力量,而高校春节文化教育亟须启动,两者匹配,实现家庭与学校的双轮驱动。第二,创造多种节日参与平台,引导青年学生以春节文化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或组织各种春节活动。节日文化发展决策部门应创造多种参与平台,为青年学生的春节志愿活动创造实现的空间与条件。第三,激发青年学生对春节节日符号与仪式的多样性创意。方法有二:一是从既有春节传统符号与仪式体系中发掘资源,呈现其丰富性,吸引青年学生的关注与参与;二是从青年学生当下的生活实践出发,引导其产生对春节符号与仪式的多样创意。 5·人人自觉建设参与型春节 传统春节虽然物质相对匮乏,但通过扫尘、祭灶祭天地、上坟、做年夜饭、给长者磕头拜年、给小孩压岁钱等系列活动,人人参与其中,体现了个体的自我价值、意义,因而被赋予了无尽的魅力。当下人对儿时春节的念想主要是出于心理认同,在与长辈、与他者的交往互动中,孩子从味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各个感官层面都觉得自己处在了中心位置。 换言之,如果能让每个人都在春节中有事可做,有舞台展示自己,向别人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那么这个节日就成为他自己的,会有年味儿浓的感觉。如果说传统春节的参与特征是自发的,那么当代春节的参与特征则是自觉的,是与当下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社会建设和新型社会主义公民的培育连在一起的。当代春节参与的自觉性特征在近几年西北孝义和西南广元的春节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2011年,山西省孝义市市委市政府组织、主导的第二届“孝·义年俗文化节”就充分体现了当代参与型春节的特征。政府使春节成为老百姓自己的节日,扬正气和弘扬地方优秀文化,引领得当、措施得力。年俗文化节得到地方成功人士的大力捐助。在充足的财力支持下,文化节举办有广场文艺表演、传统文化庙会、游园灯会、个人才艺表演擂台赛等14项活动。每个街道、社区、村落的活动都细化到了从大年初一到十五的每一天。文化品位不同、文化需求不同的男女老少都有活动的去处,有展示自己的舞台,群众的主动性被大大激发,参与性极高。位于孝义市郊区的贾家庄、苏家庄的百姓纷纷换上了服装,或展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婚俗、皮影,或串演过去老辈人的春节习俗。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个人在场中表演,村子中的每一个人或直接或间接参与到了春节活动中,相互熟悉的表演者和观众脸上都洋溢着欢乐之情。在这两个村子的活动现场,人们的第一感觉就是,春节是“老百姓自己的节日”。在红火热闹的节庆氛围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再次得到确认、展现和有意识的传承。这种效果是自发参与型春节所无法达到的,至少是没有明确意识到的。 2009年春节,是“5·12”震灾后重灾区之一广元的首个春节。市委市政府春节活动围绕着“送温暖”、“感恩”、“灾难可战胜,未来更美好”这些基本主题,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青川县乔庄镇等受灾群众安置点,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在皇泽寺举办“新年敲钟”活动,在景观廊桥至老鹰嘴大桥河堤举办“广元地震灾区点亮感恩奋进的灯——广元湿地公园 2009 迎春灯展”,举办2009 年“奋进广元”元宵焰火晚会。这些贴近“感恩”、“民生”、“重建”主题的设置,使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到节庆活动中,作为社会主义新型公民的责任感、道德感、义务感被大大激发,爱乡爱国爱党之情空前高涨,地方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地方春节的意义在更为高远的立意上得到升华。 因此,如果各地都能群策群力地组织能够激发民众自觉参与的春节活动,那么浓郁的年味儿就会再次弥漫神州大地,成为人们向往的时日。在这个意义上,春节不在别人那里,就在我们每个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国人身边。每个公民都应该责无旁贷地自觉参与到春节文化活动中来。 (执笔人:李松 杨正文 张跃 张士闪 耿波 岳永逸 王学文图片提供:张跃 张士闪 张刚 杨晓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