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国家指南针计划"青少年基地:唤醒沉睡的文化遗产
架起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的桥梁 “指南针计划”青少年基地创设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窗口,而如何让传统文化更亲切、有效地走进课堂,是专家学者和老师们思考的问题。 “知识性、趣味性、安全性和适用性,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副主任吴来明告诉记者,比如从器物到技术,选取哪些成果介绍给学生,有哪些相关故事,如何设计动手环节,都要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考虑到安全和课时的要求,不可能将传统工艺原封不动地“拿来”,必须根据原理加以简化,反复改进。 比如,古代织染是非常复杂而又极其精妙的过程。以“染”为主题,以宣纸代替棉布和丝绸,用水彩颜料代替纺织颜料,既让学生感受到民族工艺的神奇,又能激发创作灵感,达到课题研究的目的——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指南针计划”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每两周举办一次,对各学校试点工作进行推进。杭侃认为,加快建立教材、教具研发体系,是基地持续发展和辐射推广的当务之急,学校能否真正转变观念,拿出课时认真做这件事,则更为重要。(颜维琦 曹继军) |
1 2
责任编辑:王小宁
分享到: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