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福建三明三十年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经验受到中国文明网、光明日报等媒体的重点关注,去年11月,本网就曾刊登特约专家撰文《三明创建“文明城市”三十年记》,回顾了福建三明作为“精神文明”的发祥地,“文明城市”的首创者,在过去三十年来创建文明城市的历程。今年2月13日,《光明日报》以《福建三明三十年文明创建的故事》为题,探寻了三明30年文明创建背后的故事,引发媒体转载评论。三明长达三十年的创建工作,最可贵的经验到底是什么?创建文明城市的“三明模式”又能对其他城市的创建工作带来什么启示?
三明市区原是地图上找不到的偏僻小镇,“小小三元县,三家豆腐店,城里磨豆腐,城外听得见”。出于战备考虑,于1958年建市,着力工业基地建设。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万建设大军,云集于此,“白纸绘新城”。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由于缺乏经验和受‘左’的影响,大上大下,失误不断。使三明长期处于‘大工地’状况。
“五讲四美”改变城市面貌
1981年2月,中宣部、文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出通知,提倡“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主要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这让三明市委大受启发,决定花点心血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并明确提出,精神文明建设不是临时抓一抓,而要理直气壮,全力以赴,长期抓下去。”龚人左回忆,当时市委常委、副市长共17位,其中就有7位主抓精神文明建设。
1982年,中央决定把每年3月定为“全民文明礼貌月”。三明成为活动的试点,并确定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的活动主题为“整治脏乱差”。声势浩大的“五讲四美”活动,迅速在三明展开。1984年6月,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工作会议在三明这个偏僻山区小城召开,三明建设文明城市的经验得到推广。此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丁关根等多次视察三明,给予高度肯定。三明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
20世纪60年代的“大工地”,如今已是旧貌换新颜。
军民共建 “满意在三明”
1986年,三元区富兴堡就成立全国首家区域精神文明协调委员会,提出区域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方案,制定章程和制度,并将这些方案和制度付诸实践。通过共建,铺了1.3公里水泥路面,改了3个农贸市场、4个供煤点和1个公厕。
三明市委及时总结了富兴堡街道共建的经验,在市区全面推开了以“六联六建”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共建活动。所谓“六联六建”,是指将思想工作、社会治安、公益事业、科学文化、环境建设、经济工作等联合起来做,将市区划分成多个共建片区,以街道居委会为基础,以主要企业和机关为骨干,带动各单位共建联创文明城市。各片区成立共建协调会(或理事会),正副会长由居委会和省、市文明单位的领导干部组成。
“满意在三明”活动自1987年3月拉开序幕,至今已坚持近27年。20世纪80年代初,三明市在全国“五讲四美”活动大旗下,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推行“门前三包”整治环境卫生,开展“满意在三明”提高服务质量,逐步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行路难、购物难、上厕难、住房难、娱乐难等实际问题,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满意在三明”活动27年来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也不断延伸和拓展。
30年来,三明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抓手,同其他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经济建设任务繁重时不动摇,在其他地方轻视精神文明时不动摇,在领导班子交替时不动摇,在受到称赞或遭遇挫折时不动摇。三明的领导认为,建文明城市,抓精神文明,老百姓高兴,就应该坚持。30年来,“文明”成为三明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三明市领导一任接着一任干,精神文明始终是全市工作目标重要内容,文明创建始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始终与经济建设工作统一部署,统一安排人财物,统一检查考核。
一代代三明人的付出,造就了这座文明城。三明市连续四届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还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称号。2012年福建省创城工作测评,三明名列3个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第一名。
1984年,福建省授予三明“文明城市”称号,这是全国首次有此称号的城市。
时至今日,好像总还有些地方有些官员,对待精神文明建设依然秉持着“嘴上重视,手上轻视”、“风来抓一阵,风过放一边”作派,建议他们都来读一读三明市的先进经验。文明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文明创建可以提升一个城市的综合形象,能为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三明市经过30年的文明建设,由一个山区小城市发展为“文明摇篮”,足以证明文明创建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城市发展不唯GDP
文明创建,贵在坚持。滴水穿石,不是因其力量,而是因其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三明从1982年开展“五讲四美”活动至今已有30余年。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地方过于崇拜GDP,唯GDP论英雄,从而将精力、财力、人力集中上大项目、大投资,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然而三明抓精神文明建设无论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未曾放弃,一直坚持了下来。(三明文明网特约评论员:魏正雄) >>>
创建工作坚持不懈 久久为功
文明创建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需长年累月,三明市自80年代初首次提出创文明城,从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入手,逐一解决,获得了广泛称赞,在第一时间得到了宝贵的群众基础。三明市市政府抓住了有力契机,坚持不懈,通过与各企业、各单位沟通联系,在整个三明市形成共建体系,充分调动了各类资源,为文明创建的发展提供了温床。30年来三明市政府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抓手,同其他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经济建设任务繁重时不动摇,在其他地方轻视精神文明时不动摇,在领导班子交替时不动摇,在受到称赞或遇到挫折时不动摇。正是有着这么多的不动摇,精神文明创建才在岁月的洗礼中,终显成效。(三明文明网 谢淑娟) >>>
以人为本 创建突出满意主题
“满意在三明”,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满意,突出的是以人为本,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这就要求,精神文明创建各项工作的着眼点始终都要放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上,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切实做到创建为了人民、创建依靠人民、创建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满意在三明”,就是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有利于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共建共享和谐三明”的强劲合力。(三明文明网特约评论员:苏贵丁) >>>
群众满意是创建的活力所在
只有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才能形成创建合力。通过创建文明城活动,进一步抓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抓好环境污染的治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创造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使人们感到心齐气顺、安全稳定、方便舒适的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三明坚持发挥共建优势,深化“九联一体化、服务千万家”、“满意在三明”、“绿色生态文明带”、“结对济困、情暖三明”等品牌项目,进一步拓宽服务范围,让群众享受更多的实惠,得到更多的利益。(三明文明网特约评论员:苏贵丁)>>>
创建的关键在于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文明创建,难在“治本”。文明创建的关键和难点在于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三明在文明创建过程中,注重市民文明素质的培育,唤起人们对其生存与工作的城市的责任意识、公共意识、依恋感、归属感,越来越重视城市形象,关心城市发展,形成合力为创建文明城市作贡献。文明的土壤,孕育文明的人。三明开展文明创建,不仅给世人展现了一个良好的城市面貌,更重要的是市民素质得到显著提升,一个个楷模如泉涌般,不断涌现。(三明文明网特约评论员:魏正雄) >>>
图为三明市民踊跃参与捐款献爱心活动。 三明市文明办提供
“文明摇篮”的叠加效应:行善的城市美德
这里有林瑞班20年来坚持每两个星期献血一次,已累计无偿献血228200毫升;有陈金刚学雷锋小组30多年坚持为企业职工、社区居民义务补鞋、修理电器;有梅列区个体理发师庄彩男多年坚持每月5日为社区老人义务理……凡此种种,分开来看,算不得大事,但是合而观之,就有叠加效应风生水起。道德行为,一点一滴都深蕴人性,具有天然的感召力。一百年前的马克·吐温认为盲姑娘海伦·凯勒以一生不甘沉沦的人格,而有资格“和伟大的拿破仑一样伟大”,说的就是这种感染作用。基于此,你也做好事,他也做好事,结果呢,一加一往往不是二。得到的是三、是四、是一连串人群起效法!推动行善,组织行善,参与行善,时时处处须行善,三明人重视叠加,贵在坚持。他们以自己的精神印证了一条历久弥新的真理:持续的善行就是伟大。 >>>
文明之花何以春常在:追求精神富足的城市梦想
与其说文明城市的创建要一定的基础设施改观,不如说更要人的素质提升。三明坚持以德化人,德育工作润物无声。“身边好人”评选、道德讲堂、文明餐桌行动……文明,在一项项细致务实的文明创建活动中传承。于是有全国首家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有全国孝老爱亲模范曹阳飞宇背着父亲上大学、有陈金刚学雷锋小组30多年坚持为企业职工、社区居民义务补鞋、修理电器……
一座城市的梦想,固然有追求物质上的丰盈,让高楼大厦、大桥马路、工厂商场林立,但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又何尝不是一座城市的梦想。小城文明之花何以春常在?三明人30年如一日,对文明创建的追寻,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273万三明人实现“三明梦”的新征程。 >>>
文明城市的三明模式应得到更多认可
不可否认,许多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实力雄厚,当他们开始重视城市文明建设时,能够进行大量投入,加上创建工作力度大,城市各方面环境明显改善,确实走在了全国的前面。从客观上看,三明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在“硬件”上确实比这些城市略有差距,然而三明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方面并不逊色。
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建设物质文明,需要有精神动力,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影响质。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继续强调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的重要性。物质文明不是城市文明的全部,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应考虑不同地域城市的差异性,具体问题问题分析,充分肯定不同城市在创建文明城市中的特质和亮点,使全国文明城市具有更好的标杆和导向作用。文明城市的三明模式应该得到更多认可。>>>
博友“锵锵锵锵”:当我得知1984年三明市就被授予“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获得了全国第一块“文明城市”的牌匾,而且这么多年来一直紧抓精神文明创建,始终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获得很好的成绩,这让我肃然起敬,也让我深思,是怎样的一种信仰让这座山区城市一直坚持着文明创建的工作,经久不息。
小时候妈妈就告诉我,三明不是“脏乱差”可以概括的。直到我大学毕业后要到三明工作,心里直发怵,当我到了这座城市,却发现跟我想象中的一切根本就是天差地别。在三明广场,“满意在三明”5个大字更是这座城市拉起文明序幕的开始,这么多年来,它时刻规范着三明人的言行举止。30年来,一代代三明人的不断付出,早就了如今这种座籍籍无名的闽西北山城成为闻名全国的文明城市。那是一种坚持,更是一种传承。老一辈人无怨无悔地辛勤付出,让新一代加入文明创建队伍的年轻人们为之振奋,用着新的方式新的力量延续着文明创建的道路。“文明墟场”、“文明餐桌”、“共建联创”、 “好人在行动,好人在身边”、 “邻里守望”等活动不断地在开创三明文明建设的新方向,在这片文明的大地上,我们不断坚持着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不断地传承着几代人的共创文明城市的坚定信念,不断实现“三明梦”。 >>>
相关资料
●1984年12月,在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活动中,三明市结合精神文明建设,治理“脏、乱、差”取得优异成绩,被国家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 “全国文明卫生城市”荣誉称号。
●1984年,省委、省政府组织9个城市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竞赛。1985年5月进行首次检查评比,三明市获得第一名,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此后,全省每两年评选一次,至1995年,三明连续5次被评为“文明城市”。
●1987年5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视察三明,并题词:“努力搞好两个文明建设”。
●1990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到三明视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李瑞环充分肯定三明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并题词:“好在共建,贵在坚持”。
●1990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调查组到三明调研,写出《好在共建,贵在坚持——关于福建省三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经验的调查》报告。8月9日,《人民日报》配发《把精神文明抓上去》的短评,摘要刊发了调查报告。调查组还编辑出版《三明之路——三明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一书,向全国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