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建党90周年,献礼影片纷沓登场。仅以1921年建党前后为题材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就有多部,如《建党伟业》、《湘江北去》、《秋之白华》、《情归陶然亭》等都取材于1921年前后的一段历史,虽然选取的历史段落相同,但是,每部电影都找到了独特的视角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自觉地贴近市场和观众,也因为如此,近期市场上映的红色题材电影受到了观众热烈的欢迎,《建党伟业》包场预定到了8月份,零售票房也是后劲十足,《湘江北去》打出了青春激情的招牌,得到了青年观众的热捧,年轻人评价说,这是一部给力的青春电影。 追求类型化风格 近年来,类型片的创作越来越成熟,这不仅体现在战争片、传记片、警匪片、喜剧片等传统类型片的表达上,也体现在主旋律电影,尤其是为建党90周年定制的献礼作品的类型化追求上。这使得影片在传递主流价值观的同时,更具有电影本身的特质,也因为如此,被称为红片的这批优秀电影才有可能成为时代的经典之作,得以流传。 我们看到:不管是《建党伟业》,还是《湘江北去》,都不是纯粹作为一部红色主题影片而存在,而是自觉地追求类型化风格。 首先是剧情的设置和节奏的快速切换。《建党伟业》相比《建国大业》更加注重戏剧情境,密不透风的铺陈,让观众在影片结束时还觉得意犹未尽;相对来说,《湘江北去》选材比较集中,出场人物也相对少一些。但是,同样,《湘江北去》也是在矛盾冲突中,在大的事件中塑造人物,北大图书馆里“文曲星”们的争论,将陈独秀、辜鸿铭、胡适等人的个性已有限的笔墨清晰地勾画出来,而毛泽东的被感染、被点燃的过程也是他思想的成长过程,这些表达都极富戏剧性。 如果说,《建党伟业》是具有史诗风格的大片,那么《湘江北去》也可以定位为青春励志电影。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先驱们风华正茂时,满腔热血,上下求索,寻求救国之路的故事中始终荡漾着青春、热血和激情,影片中的毛泽东会跳舞、会谈恋爱、会哭、会喊、会在大雨中发泄……领袖们的青年时代为实现个人价值,主动将自我和家国命运结合在一起的奉献精神打通了时空,获得了当下青年观众的共鸣。 关注艺术化表达 “一个民族的电影艺术、电影文化、电影学术等的发展和成熟,靠的是持之以恒、天长日久的积累。电影创作要自觉注重常态,不是靠大制作、大投入去制造电影的大繁荣。艺术的作用应该得到重视,以情感人,鲜明的思想倾向、审美理想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使受众得到心灵的滋润。”这是著名电影评论家仲呈祥在电影《湘江北去》座谈会上所表达的观点。 著名电影评论家李准也指出:红色主旋律电影在承担主流价值观宣传、教育责任的同时,亦不能放弃自身艺术价值追求,特别是当今很多献礼电影中都有对伟人、领袖的塑造,须走进他们的心里,让观众感受到思想的提升,灵魂的净化和洗礼。 如果说《建党伟业》是泼墨重彩的油画,大手笔、大气势地从三大板块讲述了以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为主线的历史精彩故事和风云人物;那么,《湘江北去》就是一幅精雕细琢的工笔画,在人物刻画上更加集中,在风格呈现上不仅有理想主义情怀还有浪漫主义精神,诗意化的处理,细腻、精致:如影片中毛泽东和杨开慧美丽纯真的恋情、毛泽东和朋友老师之间珍贵的友情、毛泽东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不光是在写史,更是在写人,增强了观赏性。 自觉亲近大众市场 无论是《建党伟业》还是《湘江北去》,它们都处于一种常态的市场竞争中,同样被《功夫熊猫》、《赤焰战火》等好莱坞大片包围着,让观众主动掏腰包观看红片并能让他们喜欢接受那段历史,被感动、被震撼,自觉亲近大众市场是红片们主动追求的方向。 《建党伟业》明星云集,每个明星都有自己的观众群,因为明星,所以“粉丝们”关注明星扮演的人物;《湘江北去》启用的也是张艺谋电影的女主角,阵容虽不比《建党伟业》,但也是实力派演员云集,在表演上力求神似。 最突出的表现还有和当代年轻人之间的主动关联。影片不只是要给当代年轻观众再现那一段峥嵘岁月,讲述先辈们青春热血的故事,更是为了引领当代年轻观众思考,寻求和他们的共振,因而影片的人物塑造、情感描写等方面都力求亲近当下的年轻观众。近期红片中的革命先驱们不再端坐于神坛上,不再是让观众顶礼膜拜、仰望的神,他们是人,而且是年轻人,是我们能够触摸到的、实实在在的年轻人,他们有爱,有恨,特别亦有普通人的情感。《建党伟业》中毛泽东会抱举着杨开慧在雪地里看除夕的烟火,《湘江北去》中的毛泽东会拉着黄包车带杨开慧在大雪中飞奔……当然,红片中的年轻先驱们也有冲动和霸气,如《建党伟业》中陈独秀声嘶力竭地演讲,《湘江北去》中的陈独秀在激情难控时一次次摔茶杯。 综观近期上映的红片,无论是精神品质还是艺术效果都在市场中得到了印证,可以说是做到了在市场上成功突围。 (唐 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