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一号井纪念碑 如果你乘飞机来到克拉玛依,内心会生出许多感动。坐在机舱中俯瞰,克拉玛依就像是一颗镶嵌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绿色宝石。人们很难相信,这座城市竟是在短短50年的时间里,从寸草不生的戈壁沙漠中崛起。 坐在车上,看着窗外,克拉玛依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向天望去,一片湛蓝,那是真正的蓝色,与其他城市的天空截然不同,纯净而开朗。阳光穿透淡淡的云彩,化作一团美丽的光晕,然后照射在广阔的大地上,让人感到内心无比温暖。也许正是这里的天空和大地造就了新疆人民热情的性格,也正是这种性格,让克拉玛依人征服了这片土地,一度开采出了全国1/3的石油。 我们向黑油山驶去,去看“克拉玛依一号井”。在维吾尔语里,克拉玛依是“黑油”的意思。事实上,克拉玛依市从荒漠变成繁华的都市,也是与黑油山密不可分的。资料记载,黑油山是由原油凝结成的沥青丘堆成,高13米,面积0.2平方公里。早在《魏书·西域传》里,就提到过山上的石油“流淌数十里”。 有一首名叫《克拉玛依之歌》的歌曲,曾在20世纪50年代唱遍全中国。 许多热血青年就是听着这首歌曲,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青春和汗水浇灌出了美丽的石油之花。1955年6月14日,新疆石油公司独山子矿务局钻井处1219青年钻井队进军黑油山,承担钻凿黑油山油井的任务,在“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都不飞”的茫茫戈壁上拉开了找油的序幕。石油工人们顶着7月戈壁上似火的骄阳,忍受着苍蝇蚊虫叮咬,克服了戈壁滩缺水的困难,把“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豪言壮语贴在井架上。他们战胜风沙酷暑,制服了几次强烈井喷,当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第一口油井喷出工业性油流,日产油3.7吨。至今,这口井还一直保持着自喷状态,因它是克拉玛依油田的第一口油井,故定名为“克一号井”,并于1982年10月再立碑纪念。如今,黑油山和克一号井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和游览胜地。 我们来到克一号井纪念碑前,石碑被20个小石柱呈正方形围绕,周围种植着一些绿树,基座用黑色和黄色鹅卵石镶嵌成石油四溅的图案。石碑呈锥体,顶端镶嵌着一颗红色五角星,碑身雕刻着四个红色大字——“克一号井”。走近纪念碑,踏上鹅卵石铺成的基座,仿佛也走入了那个火热的时代。1955年10月29日,全世界都记住了这个特殊的日子:克拉玛依发现了大油田!《人民日报》以头版头条刊发了这条消息。毛泽东主席作出指示:“要加强克拉玛依的勘探工作,并号召全国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建设。”于是,隆隆的钻机声唤醒了沉睡千万年的黑油山,埋藏在地下深处的石油源源流出,开始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1958年9月10日,朱德副主席视察克拉玛依油田,亲临克一号井观看喷油盛况,高度赞扬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是“荒漠沙滩上的动人神话”。身处在这神话般的城市,神话般的钻井边,让人怎能不心潮澎湃? 克拉玛依50多年的历史,浸透着一代代石油人“爱国奉献、艰苦创业、民族团结、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精神。正是因为这种精神,他们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中求生存,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把一个“没有水、没有草,连鸟儿也不飞”的戈壁荒原,变成了一个充满归属感和家园感的宜居城市。如今的克拉玛依早已不见往日的影子,只有在黑油山还能看到昔日戈壁的荒芜;只有克一号井曾经目睹石油人过去奋斗的艰辛。 就像诗人艾青写的那样:“最荒凉的地方,却有最大能量;最深的地层,喷涌最宝贵的溶液;最沉默的战士,有最坚强的心;克拉玛依,是沙漠的美人”。(白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