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面对面》连载⑨】
阿木爷爷,凭借精湛绝伦的榫卯工艺,迅速在网络上圈粉无数。他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靠着榫与卯之间的咬合支撑,就能做出鲁班凳、苹果锁、将军案和拱形桥等精致木器,不仅让国人大饱眼福、啧啧称奇,也让许多外国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在美国最大视频网站YouTube上,他的粉丝量达到100多万,引发4000多万条热议,视频总观看量超过2亿人次。近年来,不只是阿木爷爷,还涌现出李子柒、滇西小哥等一大批超级“UP主”,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把中华传统文化“安利”给世界,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为中华文化之美所吸引和折服。
阿木爷爷在国外走红,是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个符号。当前,中华文化正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走向世界,打开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窗口,使国家文化软实力得到充分彰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伴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迎来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华文化将以更自信的姿态展现给世界。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纵观人类文明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强盛,既需要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作后盾,也需要思想、文化、道德、精神等软实力来支撑。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很长时间里,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主要看硬实力的比拼。回顾近代以来的国际政治史,大国的崛起往往都伴随着血与火的较量、刀与枪的对决。
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仅靠硬实力难以获得完全优势,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我们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旨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和世界认同。站在现代化新征程的历史起点上,只有准确理解和深刻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意义、内涵和方向,才能增强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自觉性和使命感。
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何重要?“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化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中华民族要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济实力的强大不可或缺,文化力量的彰显也极为重要。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举世公认,但文化的创造力和塑造力相对不足:文化服务贸易逆差情况严重,在国际舆论格局中的话语权不强,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对年轻一代影响较大……要改变这些状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迫在眉睫。
怎样才称得上文化强国?说清楚这个问题,有很多角度和标准,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内容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对内能把全体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对外能得到更多别国民众的认可和接受;二是载体有吸引力和传播力,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营销、推广和获客等方面拥有强大实力。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何建设?党的十九大分别对到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作出了部署。在这个总体框架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路线图和任务书。贯彻好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大战大疫见真金。疫情犹如世道人心的试金石,检验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考量着一个社会的是非曲直。在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中,上到百岁老人下至初生婴儿,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救治,14亿多人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千千万万医护人员、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日夜奋战在一线,我们尽己所能为别国抗疫提供帮助……这一个个故事、一幕幕场景直抵人心,让人热泪盈眶。习近平总书记用“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20个字精辟概括的伟大抗疫精神,集中彰显了当代中国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文明底色。
社会文明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基础指标,是其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的综合反映,体现着特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眼神州大地,最美人物星光熠熠,善行义举层出不穷,浩然正气充塞天地,民族精神传承弘扬……人间大爱感动中国,汇集成文明进步的时代洪流,积聚起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激励着人们朝着社会主义价值高地不断迈进。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一项立心塑人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久久为功、聚沙成塔,坚持不懈扎实推进。新征程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要求更加明确,任务更加艰巨。
把牢“定盘星”。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这一思想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首要任务,必须在深化理论武装、加强研究阐释、开展宣传普及、做好对外宣介上下功夫,更好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升形象。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把集中学习和经常性自学结合起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以浓厚氛围带动全党全社会学习向纵深推进。
提振“精气神”。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犹如高高耸立的灯塔,指引着当代中国精神航船的前进方向。近年来,通过讲坛讲座、公益广告、典型示范和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段,推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构筑精神高地,思想教化的“软要求”固然重要,法律规范的“硬约束”也不可或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经过几年时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用法律的权威保证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汇聚“正能量”。当今时代,社会思想日益多元多样多变,在主流价值不断壮大的同时,一些消极的、负面的价值观念也有所滋长。特别是在网络空间,出现了“三观跟着五官走的颜值正义”“名媛拼团式的虚荣炫富”“为博眼球毫无底线的审丑取向”“恶搞一切的泛娱乐化”等不良倾向,一定程度上对主流价值造成了冲击。要遏制和防止这些不良现象的蔓延,必须激浊扬清、扶正祛邪,在督促各级主管部门和互联网企业落实好相关责任的基础上,弘扬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空间。
三、满足人民文化需求
2021年牛年春节档,河南郑州歌舞剧院创排的古典舞《唐宫夜宴》火爆出圈,持续霸屏,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观众的目光,掀起了现象级国风热潮。它以憨态可掬的人物造型、秀逸婀娜的形体动作、唯美酷炫的舞台设计、欢快悠扬的音乐风格,淋漓尽致地把大唐盛世皇宫筵席的恢弘景象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们带来了一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饕餮盛宴。
近年来,像《唐宫夜宴》这样的爆款作品不是个案,我国文化领域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从大片《金刚川》《你好,李焕英》到热剧《山海情》《觉醒年代》,从“打卡网红地”风潮到“云端游天下”新宠,从知识付费风靡盛行到线上剧场初露端倪……可谓亮点频出、精彩纷呈。据统计,2020年全国制作发行电视剧202部、7476集,年产量高居世界第一,生产电影650部,排名世界第二。文化的繁荣发展,让人们精神生活更加充实丰富。
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文化娱乐消费需求将出现爆发式增长。从美国的发展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好莱坞大片、计算机芯片、快餐薯片“美国三片”也迎来大发展时期,不仅大大满足了美国民众的文化需求,也使美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与日俱增。当然,文化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美国的经验不一定对我们适用,但其文化发展阶段、业态等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2020年达到1.04万美元,实现了新的跨越。随着人民收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从“单向度视听”到“沉浸式体验”,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到此一游到“放慢脚步释放身心”的深度畅游,从“喝彩叫好的看客”到“亲身参与的创客”……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拥有更多层次、更高品质、更具个性的文化生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顺应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新期待,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作出了新部署,为“十四五”时期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好作品鼓舞人。作品是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导向。但凡传世佳作,必定能穿越时空、跨越国界,富有恒久魅力,给人力量和启迪。一部《论语》短短1万多字,不仅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根基,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气质,而且对东亚、东南亚乃至全世界很多国家的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据考证,1687年法国巴黎就用拉丁文翻译了《论语》,并公开出版。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其著作《哲学辞典》中写道,孔子在公元前便教导人们如何幸福地生活。当代中国要做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最根本的就是推出更多称得上“高峰”的精品力作,反映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精神之美。
优服务涵养人。2020年6月,一位湖北农民工在广东东莞图书馆读者留言表上的告别信刷屏了,上了热搜,读后无不为之动容。一座座图书馆、博物馆是一个个文化殿堂,也是老百姓身边的精神家园。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备案博物馆5788个,美术馆559个,公共图书馆3203个,文化馆3327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6万多个,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4%、99.6%。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把群众的文化生活装扮得越来越丰富多彩,让广大群众尽情享受着文化雨露的浸润。
强产业愉悦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靠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多样化、高品位的文化需求,还得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要看经济效益,更要看社会影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大力发展“叫好”又“叫座”的文化产业,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力量。
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它是历史的纽带,贯通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它是民族的记忆,联接着先贤、吾辈和后人。我们走在文化强国的大道上,吮吸着5000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养分,沐浴着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灿烂阳光,必将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星空中大放异彩。
硬核知识
世界诗歌日
每年的3月2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诗歌日,目的是推动诗歌这一优美的文化形式的创作、阅读和出版。2021年3月21日是第二十二个世界诗歌日,世界各地举办了形式多样的诗歌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