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拴朝:从农民到彩陶工艺大师 传播仰韶文化
发表时间:2011-11-14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郑州11月14日电(记者双瑞 李亚楠)位于河南省渑池县南村黄河风景区的仰韶彩陶坊,是仰韶文化发现地——渑池县做彩陶仿制工艺最早的一家。

  它的主人,43岁的杨拴朝,对仰韶文化有着旁人难解的痴迷。他特选的手机尾号1921,正是考古界首次发现并命名“仰韶文化”的年份。

  杨拴朝十几年前只是渑池县南村乡的普通农民,开过饭馆,农闲做过小买卖。如今,他已成为声名远扬的仰韶彩陶工艺美术大师,通过他的手,仰韶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仰韶彩陶从尘封的历史步入现代,让更多人得以体味彩陶意趣。

  杨拴朝仿制的仰韶彩陶,得到多家博物馆的认可,瑞典东方博物馆收藏了他的曲腹盆,河南省博物院有他仿制的双连壶。有专家评价说,仿制彩陶很多,但都没有杨拴朝作品这种神韵。

  渑池地处豫西丘陵山区,境内有古文化遗址57处,古文物遗址26处。1992年至1998年期间,因要建小浪底水库,考古部门多次对南村乡的班村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大批美轮美奂的彩陶。

  “挖出来这些破烂的碎片,怎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这激起附近农村青年杨拴朝前所未有的好奇心。他开始大量阅读与仰韶文化相关的书籍,去各大遗址参观,向专家学者请教。古朴典雅的彩陶携着远古先民的生活气息呼啸而来,击中了这个年轻人的心。杨拴朝萌生出一个想法:能不能复制彩陶,让仰韶文化通过彩陶传播给更多的人?

  从1998年开始,杨拴朝尝试制作仰韶彩陶。动手时他很乐观,“无非是过去的盆盆罐罐,能有多难?”不到半年,他就做出第一件,但是无论取材、外形还是神韵,都与原作相去甚远。

  杨拴朝拿着粗糙的作品去请教专家,走访陕西半坡、郑州大河村、山西垣曲等地,揣摩不同文化类型的彩陶造型、色彩变化,回来以后继续试制。“烧出来一看不是那个味道,立马打烂,坏陶器堆成了小山头。”杨拴朝说他一回想从前就心酸。

  仰韶彩陶是几千年前的东西,重见天日仅仅几十年,现在一个农民想掌握这门工艺,有人说杨拴朝是神经病,亲朋好友劝他说“折腾不出啥”。但他依然坚信自己终有一天能成功,“一种传播仰韶文化的使命感支撑着我,没有这种精神根本坚持不下来”。

  制作仰韶彩陶,首先要选准原料,即最合适的土质,再配土、研细、沉淀、过滤,然后制胚、修复、晾干,进而构图、绘彩,最后装窑、烧制,前后需30多道工序,每一道都非易事。

  仰韶彩陶器形看着简单,比如曲腹盆底小肚子大敛口,曲线简单优美,若手工不过关就完全丧失韵味。最难的是绘彩,单是这个环节就需要稀释、调彩、勾勒、填色、修正等多个工序,还得掌握一种工艺让颜色绘上去不掉。最后的烧制环节必须掌握好温度火候,轻了手一摸颜料就掉,过了色素又会失真。

  2006年,杨拴朝终于成功烧出第一窑仰韶彩陶。

  如今,杨拴朝的仰韶彩陶坊已经形成一个20余人的团队,开发出仰韶文化庙底沟型、大河村型、半坡型、马家窑型及马厂型5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年产10余万件,成为全国最大的仰韶彩陶生产基地之一。

  多年的制陶经验,使得杨拴朝对仰韶文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11月在渑池举行的“纪念仰韶文化发现九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杨拴朝以唯一非专家学者的身份提交了一篇论文。

  “不敢说懂,但提起仰韶文化,知道个七七八八。”杨拴朝声调平和、衣饰整洁,一股书卷气自然流露。他说这是作为渑池人的责任和使命。

责任编辑:王德伟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87143&encoding=UTF-8&data=AAXoRwAAAAcAAB2hAAAAAQA75p2o5ou05pydOuS7juWGnOawkeWIsOW9qemZtuW3peiJuuWkp-W4iCDkvKDmkq3ku7Dpn7bmlofljJYAAAAAAAAAAAAAAC8wLQIVAIabVtZ6j7KRt4eHbqLvegwd68EjAhQGR8ttJZk-JSwzjr35Kb1NKoGCuQ..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87143&encoding=UTF-8&data=AAXoRwAAAAcAAB2hAAAAAQA75p2o5ou05pydOuS7juWGnOawkeWIsOW9qemZtuW3peiJuuWkp-W4iCDkvKDmkq3ku7Dpn7bmlofljJYAAAAAAAAAAAAAAC4wLAIUVcJVMGgjdQzPAK8IeJEJNu-s_04CFETM_qgNzDnzi_e88m5HKz3qznHH&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