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张国振:一生爱古乐 埋首传承事
发表时间:2012-02-13   来源:中国文化报

  河北省安新县圈头村地处白洋淀中心地带,四面环水。在这里,一种名为“圈头音乐会”的古乐流传至今。这种古乐始于明末清初,主要用于民间祭祀,曲谱是工尺谱,看来像是“有字天书”,所以流传主要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泯灭危险如影随形。10年前,圈头音乐会遇到了自己的守护者——村民张国振。

  一生爱古乐,埋首传承事。一个10多平方米的小屋是张国振的家,也是圈头音乐会名副其实的资料库。电脑、打印机、刻录机、摄像机……小屋挤满器材和资料,休憩之地被压缩在墙角的一张单人床上。“从爷爷辈起,我家三代都爱音乐会。12岁学曲子时,老师傅说,一句念不上就失传了,花多少钱也买不来。”老师傅的话,结结实实入了张国振的心。

  2001年,在县水利局上班的张国振57岁。这一年,他听说了一件事情:河北任丘西大坞村一个青年后生晚上在船中唱古曲,一连断了五回,恰赶上一位老乐师在村中捕鱼,夜宿船上,遂指点其一二……听闻此事,张国振找到好友夏国振,两人一拍即合——趁老乐师还在,赶紧把音乐会录下来。连他们自己也始料不及,这一起头儿就是12年。买来录音机和磁带,走家串户拜访老乐师。不久,4位老师傅——夏有余、陈小花、夏傻四、夏傻昌约齐了,大家商定:每晚7点录制曲目。为把工作进行到底,张国振没少想招儿,其中之一就是隔三岔五请大家吃饺子。冬三月,聚聚散散中,40多首古乐曲目全部录制完毕。后来,4位老乐师相继离世,当年的录音遂成绝唱。

  2004年,张国振退休。一次在听卡拉0K伴奏带时,他萌发了一个想法:如果把音乐会的录音配上字幕和图片,不是更直观、更易于年轻人学习吗?翌年,张国振找到一家婚庆公司,将音乐会的录音刻录到了光盘上。这次“升级”历时两个月,期间他吃住在县城,一天三餐不是面条就是焖饼。光盘初成后,他与乐师夏满军没日没夜校对了10多天。此次刻录,3000元20张盘。欲再多刻录几套备用盘,但花费不菲。权衡再三,张国振购置了电脑,并安装了刻录设备。为学习刻录、制表技术,他跑到北京中关村,在一个朋友家的电脑销售店中免费学习。60多岁年纪,学得慢、忘得快,为了不白跑,他将每项操作步骤都详记在本上。

  2006年,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开始。为梳理出音乐会的历史脉络,张国振六上北京,请教音乐专家、教授。在他们指点下,他买来摄像机、照相机、新电脑,赴任丘拍摄有关历史资料,完成项目介绍、历史渊源、地理环境、濒危状况等方面材料的搜集、整理。三台电脑、一台摄像机、一个照相机、三台打印机、数不清的光盘……张国振花费了4万余元,“为留存资料,这钱我舍得。”这些年,张国振始终身着军绿上衣、深蓝布裤,脚踩黑面白底布鞋。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精力与金钱,他却都舍得投入。2008年6月,圈头音乐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他成立了两个音乐会传播站,负责把音乐会曲目传到学员手机上。“为方便学唱,下一步我想把工尺谱翻译成简谱。”他说,这是今年最大的心愿。县里想树他为典型,张国振婉言谢绝了。虽然他说艺术必须有人参与、有人关注,不然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在张国振的留存资料中,很难找到他本人的踪影。“对于我来说,只有一件事儿重要,那就是音乐会的传承。”他说。(新华社记者 周英峰 许顺兰 于建雪)

责任编辑:谢小燕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98285&encoding=UTF-8&data=AAeabQAAAAcAAB2hAAAAAQAx5YaA5Lit5byg5Zu95oyv77ya5LiA55Sf54ix5Y-k5LmQIOWfi-mmluS8oOaJv-S6iwAAAAAAAAAAAAAALjAsAhRzMu1UqeGETDGzk122x2cV4eK2NAIUUGFqIsgzggCE32gYLrfEg2yuigI.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98285&encoding=UTF-8&data=AAeabQAAAAcAAB2hAAAAAQAx5YaA5Lit5byg5Zu95oyv77ya5LiA55Sf54ix5Y-k5LmQIOWfi-mmluS8oOaJv-S6iwAAAAAAAAAAAAAALjAsAhQ05q8cNHhFebli4vgXpOS69rOfaAIUdz29twr7usZH2Wb1v8vr2DHvKDk.&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