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还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 新华社北京12月1日电(记者王敏)“假如还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晚年的黄纬禄院士一直牵挂着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用全部生命写就了无悔的“导弹人生”。 1日的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之一——黄纬禄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 他的笑容,定格在大礼堂悬挂的黑白遗像上,永远那么慈祥、和蔼;他的生命,定格在共和国导弹研制史册上,永远不曾离开。 2000多名社会各界群众,随着队伍缓缓前行。大礼堂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在遗体前,人们深鞠躬,表示他们的哀悼和敬意,很多人红着眼圈走出大礼堂。 人们仍然能追忆起70多年前的他。那时,20多岁的黄纬禄看到祖国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践踏下风雨飘摇,在痛苦地思考、寻找救国之路后,抱定了“科学救国”的志向。在英国学习期间,他第一次知道了导弹,他想:要是中国拥有了导弹,日本帝国主义就不敢再侵略我们了!于是,学成后他放弃了优厚的条件,毅然回到“一穷二白”的新中国。 “我的爱人和他一起赴英学习,一起归来。”走出灵堂的蒋女士难掩眼中的泪水,“他们这代人就是一心报效祖国,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黄老搞的是导弹,多年来不为人知,但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主要是心中有对祖国、人民的大爱!” 黄纬禄生前工作的地点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在北京市永定路上。在研制导弹的新征程上,他曾立下“生在永定路,死在八宝山”的誓言。“他的一生都在践行这个誓言。”曾经和他一起并肩工作过70多岁的负责型号质量工作的老专家王士洪,清楚地回忆起几十年前工作的情形。“那时候条件很艰苦,很多问题都只能自己克服。他严于律己,考虑问题很细致,很多关键问题找他就能解决,对同事又很热心、真诚、随和。” “在中国的固体导弹研制方面,黄老可谓是鼻祖,他为中国在上世纪开创了战略导弹的一个新时代。他为国家和民族争得了荣誉、赢得了尊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定昌回忆说,在当时攻克固体导弹的一系列难题时,如果出了任何一点问题,都会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黄老对科学技术问题从来都是特别认真,特别严格,特别细致,这也是他所以能够突破不管是海上的还是陆地上固体导弹研制难题的关键原因之一。 航天中心医院院长杜继臣还能回忆起三个月前,他去黄纬禄家里给黄老做日常保健护理的情形。“那时他的身体状况已经有点恶化,但和他接触你感受不到一点点悲伤,总能感到奋发向前的力量。作为航天人,他在技术领域是当之无愧的引领者,他的品德和精神更激励着我们,在工作中爱岗敬业、默默奉献。” “再过十多天就是黄老的95岁生日,我本想到时去看他,谁知这成了永久的遗憾。”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二院科技委顾问钟山告诉记者,黄老是自己的老领导、老战友,在导弹型号研制过程中总结提炼出的四句名言: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这四句话是我从事型号研制中的座右铭。伴随我和型号研制队伍团结奋斗、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黄老生前在家养病时,他的家就像一个课堂。航天系统的技术专家、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企事业单位的团员青年、试验基地的军官士兵、附近学校的老师学生、外地慕名的求学人士络绎不绝……“80”后小董告诉记者,“直到现在我还能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工作上的事去咨询,结果黄老从病床上爬起来半个小时给我解释,我尤其感动,他更鼓励我,说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 吊唁的队伍中,还有更多的年轻人,他们打出了“雷震海天”的横幅。这既是黄老一生壮志豪情的集中体现,更是后继者传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誓要完成前辈未竟事业的雄心和抱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