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慧生的手迹 荀慧生,原名才,又名秉彝、秉超,字慧声,号留香,曾自名词,艺名白牡丹。关于荀慧生先生自名、号、艺名,要从他的经历说起。 先说他自名“词”的缘起。据荀慧生先生后来的回忆,他自取名字荀词,是因为他幼年学艺时忘词,遭师毒打。清光绪二十五年旧历腊月初五(1900年1月5日),荀慧生出生于河北省阜城县土山乡谷庄(早年隶属东光县)。1907年家道中落的荀父,携带妻儿前往天津谋生。由于生活所迫,荀才(即荀慧生)与哥哥荀仓二人以五十元身价被送进小桃花梆子班习艺。荀仓难忍学艺之苦,逃往他处。班主退回荀才并向荀父索要银元,无奈荀父再次把荀才转卖侯俊山弟子庞启发(艺名庞艳云)学艺,以此身价钱退还小桃红。荀慧生初习武生后改旦角。8岁便于天津韦陀庙首次登台演出梆子戏《王春娥》,因年幼紧张临场忘词遭到师父的毒打,为记此事,荀慧生先生自起名“词”,以志“别忘词”。 荀慧生“白牡丹”的艺名,始于1909年。那年他9岁,首次于天津下天仙戏院演《忠孝牌》。1910年,他刚满10岁,随师进京,得侯俊山亲传《小放牛》等剧目。1913年7月他于打磨厂“福寿堂”与师兄庞三秃合演《小放牛》,年仅13岁便踩跷演出,颇受赞誉,后随师同入“三乐社”科班,边演出边学艺,与尚小云、芙蓉草(赵桐珊)被誉为“正乐三杰”。1917年,荀慧生出师,当年12月于庆乐戏院正式改演京剧,并向王瑶卿、曹心泉等请益。1919年,他随杨小楼赴沪演出,得杨提携在《长坂坡》中饰糜夫人、《翠屏山》饰潘巧云,谭小培饰杨雄,并让其以《花田错》挑梁演出,尚小云为其傍演小姐刘玉燕。随之荀慧生又陆续演出《荀灌娘》等剧目,此行以“三小一白”誉满上海滩。 1925年,正当“白牡丹”声誉日隆的时候,由杨小楼、余叔岩建议,荀先生将艺名“白牡丹”改为荀慧生,并登报启示。1927年被公认为“四大名旦”之一。 “留香”二字,出自于荀慧生先生斋室“小留香馆”,取“千古流芳”之意,故荀氏又号留香,有横幅悬挂书房,自称“留香馆主”。 荀慧生先生创造的荀派艺术已是人所共知的了,但在他做人的原则上,有几件事似乎是鲜为人知的。 荀慧生具有平民性格,他表演的人物多为底层的丫环、侍女,他自己也是平易近人的。他看到当时的艺人社会地位低下,生活无保障,甚至死后无葬身之地,就发起了募捐购买义地的活动。在他的倡议和筹备下,以四大名旦为首,加上余叔岩、杨小楼等人齐心协力,每人出300元,在自新路买下了12亩空地,盖了个小祠堂,派人看守,此即所谓“梨园公墓”。这件事本是荀慧生先生倡议的,但他从不在人前炫耀自己的功德,只在日记中写了一句“关注贫穷同仁,乃是吾等应尽之责”。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荀慧生前往前线慰问29路军抗日将士,他一曲《荀灌娘》令全军振奋。当荀慧生得知部队没有飞机抵抗不了日军的空袭,回到北京义演七天,将全部收入捐献给29路军。 溥仪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举行登基大典时,曾邀请北京“名角儿”赴东北做庆祝演出。有些艺人惧于权势被迫前往,但荀慧生坚决不去,便悄悄躲到天津一位友人徐先生家中,从此有家不能回。 四大名旦中的梅、尚、程三位,都擅丹青。荀慧生先生亦不例外。荀慧生自幼喜爱绘画和书法,早在1921年秋,荀慧生先生到上海演出时,因仰慕吴昌硕先生的书画艺术,在书法家刘山农的介绍引荐下,荀慧生拿着自己所绘的书画册页,向吴昌硕先生请敎。本来就喜欢京戏的吴昌硕,见21岁的荀慧生有意于书画艺术,十分重视,欣然阅毕册页,并满心欢喜地予以指导点拨,使荀慧生得到许多启发。从此他便对吴昌硕行弟子之礼,甚为恭谨。1925年正式拜吴昌硕为师,学习花卉和书法。由于吴喜爱梅花,荀耳濡目染,他画梅花颇得吴昌硕的神韵。他又向齐白石、陈半丁、傅抱石、李苦禅、王雪涛等名师求教,丰富了他的艺术生活,提高了他的艺术素养。在书画艺术上,荀慧生擅长青山绿水、花卉、书法,据说老舍、欧阳予倩、叶恭绰等人生前都十分喜爱他的画作。(方继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