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外国语学校开学典礼暨揭牌,前左二为张火法。 上海市松江区区长俞太尉(右)与张火法交流工作 海之星帮扶中心 上海海之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海之星帮扶中心主任张火法 他,把“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他,甘愿付出,回报社会,把扶贫助困看作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召唤,是一种人生价值的更高追求。他,便是张火法。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的董事长,张火法为不少人熟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盖了多少房子,是个多大的老板。实际上不管在上海还是在松江,张火法的公司若论实力、论规模都是榜上无名的“小字号”,人们记住的是他多年以一贯之的善心和义举。 建设“驿站” 给回归者一个家 在美国小说《幸福的黄丝带》中,妻子为了迎接刑满释放的丈夫回家,在镇口的老橡树上系了上百条黄丝带,这个动人的故事被写成歌曲传遍了世界,黄丝带也便成了幸福、期待和爱的象征。 如今在上海松江,张火法个人出资筹建首个回归人员过渡性帮扶安置基地,用“爱的黄丝带”唤起社会对刑释解教人员宽容与接纳的事迹正广为人所称颂。 食堂、卧室、淋浴房、活动室、会议室、图书阅览室、心理咨询室等设施一应俱全,院落内绿树红花环境优美;虽然隔墙不远处,凌空跨越的高架桥上不时有沪杭高铁列车飞驰而过,而这里却是一派安详温馨景象。这便是位于上海松江车墩镇一隅的“海之星帮扶中心”。 56岁的老张正在车间里闷头工作。因抢劫罪刑满出狱后,孑然一身的他租住在城乡结合部一间出租屋内,直到“帮扶中心”成为他新的住所。在中心人员眼里,老张像是一个“机器人”,工作勤快卖力,就连厕所堵了,他也愿意用手去掏。因为吃住在帮扶中心是免费的,因此他每个月的工资可以全部存起来。他说,自己已申请了廉租房,退休后就可以有个属于自己的家了。 这里也是老刘的“中途之家”。因吸毒入狱的老刘曾是风光一时的饭店老板。出狱后,妻离子散的他整整四年寻找工作未果之后,后经街道介绍终于在这里重新找到了人生航船的一个泊位。同他们一样,先后有20余名刑释解教和社区服刑人员作为首批帮教对象曾在此工作。作为过渡性安置就业基地,“中途之家”就像一座桥梁,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重新回归社会。 而帮扶中心接受的订单,是来自区帮教协会各成员单位提供的业务,有时是羊毛衫缝口、给衣服贴标签,有时是打包汽车配件等等。中心每月举行两次学习会,社工心理咨询师定期提供心理辅导,司法所干部和专职社工与中心结对帮扶对象;松江区图书馆每年为“海之星”定期更换1500册图书,岳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基地设立了小药箱。 “海之星帮扶中心”的名字,源于出资方——上海市松江区车墩镇海之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火法说:“我到区司法部门了解过,目前松江区居无定所、没有找到工作、无收入来源的‘三无’刑释解教人员大约有300人,如果放之任由其发展,他们中有的人甚至可能再次危害社会,我就想为他们做点事情。” 得知上海正在探索过渡性安置就业基地新路的消息后,张火法毅然决定做“吃螃蟹”的第一人,他计划个人出资2000万元,建设位于松江区车墩镇南门村的帮扶帮教基地——“海之星帮扶中心”。 一期投入500万元建成的安置基地是将公司原有停车场、杂物仓库等改建后,新建一幢集宿舍、办公场所、会议室以及附属用房在内的1730平方米安置房,用来安置松江区部分三无回归人员,承担着集“过渡性就业、技能培训、心理疏导、食宿学习”等多种帮教服务功能于一身作用,并且切实做到了“收得下、管得住、控得牢”。自试运行以来,已经先后安置了26名“三无”人员。其中,13名帮教对象通过在中心的过渡回归社会。对于那些找到更好出路的帮教对象,张火法总在临别时与他们促膝长谈,给他们以鼓励。 “海之星帮扶中心”目前是上海市属5处帮扶驿站示范基地之一。中心一期已经逐渐步入正轨,但张火法想要做的并不止于此。他又以450万元卖掉了自己名下唯一的别墅,不是他房产公司没有钱,是他不愿意自己所做的帮教事业影响到公司的正常运行,选择这个方式为帮扶中心二期工程筹款,张火法说,只是为了让“三无”帮教对象定下心来,在人生路上重新起航。 “‘海之星帮扶中心’二期工程建成后,安置人数将达80人,为帮扶对象重拾信心回归社会创造条件。”张火法说:“帮扶中心是‘中途之家’,就像一座桥梁,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重新回归社会。” “过渡性的安置、帮教是我国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实行的帮扶救助政策,‘海之星帮扶中心’在政府主导下,有效整合和发挥了社会资源的功能,将‘社会管理创新’理念体现到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中,走出了一条探索性的新路子”。有关部门总结道。 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有限度。“海之星帮扶中心”仍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让帮教对象真正重归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期盼。张火法说,他只是抛砖引玉,希望社会上更多的人关心、支持和参与帮扶事业,“让他们重新回到我们身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