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海成
青海
西宁市
都海成,男,1980年9月生,中共党员,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共和镇河湾村村民。面对生活的磨难,高位截瘫的都海成以“筷子”为手指,在电脑上创作了几十万字描写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用文学再次点燃了对生活的热情。都海成曾获青海省青年联合会“向上向善好青年”,后经青海省作协推荐光荣入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涅槃重生 重燃生命之火
原本身体健康的都海成,19岁时因为溺水且救治不当,导致高位截瘫。瘫痪在床的他,想着还没有实现的梦想,对比着现在的自己,他崩溃不已。面对没有知觉的身体,他想过轻生,试图通过绝食来和悲苦的人生告别。看着拒绝饮食的都海成,母亲忍住心里的悲苦,不断地开解都海成,告诉他不要自怨自艾,要振作精神、好好活着,因为父母永远会照顾着他。面对日渐苍老的父母,想起自己不懂事的冲动,都海成暗下决心,为了父母,更是为了自己,他也要好好地活下去。
活着对于都海成来说确实异常艰难,高位截瘫的他因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萎缩,各种并发症经常折磨着他。然而,更令他苦闷的是孤独、彷徨不时侵袭着他的精神。有一年假期,都海成收到了亲友赠送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因为他的双手没有知觉不能动,只能每看完一页,让家人都给他翻书。就这样,花了几个月时间,他认真看完了这本书。在与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为伴的日子里,都海成的精神世界逐渐强壮了起来,有了重生的勇气。“在保尔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自那以后,都海成爱上了书,书籍成为他的精神支柱,他的生命也因此变得丰富起来。每天,都海成都用最好的时间来看书。“很多书里好像都有自己的影子,我甚至比他们更幸运”。《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平凡的世界》……只要手中有的书,他都会仔细阅读,自己的书不够了,就想方设法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书看。每看完一本书,都海成都觉得心中的阴霾在消散,“温暖的光不断在照亮自己”。
顽强拼搏 书写传奇人生
阅览群书加上深入思考,都海成有了很多自己的感受,他想把这些写下来。因为双手不能自如活动,家人挤出钱买了一台二手笔记本电脑给他。自此,都海成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平躺在床的都海成无法触摸到电脑按键,这让他又陷入了困境。一次,都海成看到侄女写作业时用的铅笔,忽然灵机一动——用铅笔一个字一个字敲不就行了吗?可当他真正拿起铅笔敲键盘时,才发现并不是那么简单,由于笔头打滑,每次都敲不出他想写的字。经过反复探索,都海成的母亲发现吃火锅的筷子比较长,于是借用筷子敲击键盘,为防止筷子后端打滑,筷子的另一端还裹了好多层塑胶。都海成就这样不断练习打字,从最初每天敲50个字,到后期每天能敲出3000个字。
写作是愉悦的,但是对于都海成来说,由于长期侧着头,瞪大眼睛盯着电脑屏幕,导致他的胳膊、脖子酸疼难忍,加上眼睛与电脑屏幕离得太近,不仅影响到他的视力,时常还会感到头晕恶心。可他依旧坚持写作。就这样,都海成用没有知觉的手,创作出了近50万字的长篇小说《追梦》。之后他更将文学创作作为自己的事业,热衷创作,用心写作,相继出版小说《醒》《纸飞机》。
自强不息 播撒希望之光
写作是一条艰辛之路,夜深人静时,只有山村的月光与都海成相伴,但他却甘之如饴、兴味盎然。40多年的乡村生活,让他对村情村貌了如指掌。乡村建设的成效大家有目共睹,但是问题却容易被忽视,都海成更关注农村地区还存在的问题。2020年他创作的《纸飞机》,描述了农村困难儿童的生存问题和内心的孤独,并获得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他说:“我想呼吁那些在外打工的年轻夫妇们常回家看看,多关心自己的父母和孩子,也希望全社会的人们更多关注农村的困难儿童。”
都海城的创作之路还在延续,他以创作小说的方式追寻自己的梦。“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坚持,是坚持了才能看到希望。”在充满希望的日子里,都海成享受埋首苦读,更乐于笔耕不辍。“没有梦想是可悲的,像我这样躺在床上的人没有梦想,就没有生活的意义。”在都海成看来,一个人必须要有梦想才能充满希望。(责任编辑:黄舒雅 管齐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