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宝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第十三师新星市
邵宝斌,男,1985年2月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三师新星市淖毛湖农场学校教师。邵宝斌扎根自然条件恶劣的边境团场,在物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自制实验器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想尽办法开展科技科普活动,陪伴边疆的孩子们走过了16个年头。邵宝斌刻苦钻研、热忱奉献、因材施教,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喜爱。邵宝斌曾获兵团优秀教师、兵团优秀科技教育工作者、兵团最美教师等荣誉。
怀着信仰坚守
坚守边疆乡村教育16年,有人说他像戈壁胡杨一样坚韧,用实际行动给农牧民子女插上遨游知识天空的翅膀。其实,他也是享受教育惠民政策成长起来的乡村孩子,想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为边疆孩子做点事。
2007年师范毕业后,邵宝斌以特岗教师的身份来到新疆,报考了十三师最偏远的边境团场。团场生活资源匮乏、自然条件恶劣,夏季高温,常年刮大风,路边的树都被风吹歪了,最近的城市也在300公里外天山另一侧。由于环境艰苦,学校的老师总是来的多,留下的少。起初邵宝斌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坚持多久。可一年又一年就这样过去了,16年的光阴已经让他把根深深地扎在了这片自己倾注了心血与热爱的土地上。
邵宝斌从教之初那段时间,学校实验器材短缺。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邵宝斌用瓶瓶罐罐、纸盒纸壳制作教具。为了制作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教学演示器,他将图纸修改了十几次,教具测试不合格就拆了重做,吃饭睡觉都想着怎么改进设计。最终,看到老师自制的教具时,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的奇妙。邵宝斌一共制作了几十件教具,每次使用都有很好的效果,同时还收获了一大批学生“粉丝”,他们也开始发明制作,还时不时跟邵宝斌切磋。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邵宝斌渐渐成了学生眼中的“发明达人”。
带着温度奉献
学生生活在偏僻之地,但都对外界依然充满好奇。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邵宝斌在学校开设科普科技第二课堂,并争取资源组建了科普气象站和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基地,指导学生调查研究、撰写论文和报告、进行科技发明,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在与学生相守相伴的过程中,邵宝斌摸索出“三理”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作业设计、个别辅导过程中,尤其要使学生“知事理、懂道理、悟情理”。他明白学生的科学学习要上达本质、下达内心,明白事件的来龙去脉,知晓条件、过程和结果,懂得背后的规律,精通方法、技巧和策略,领悟其价值,才能内化为能力和品格。课余时间,邵宝斌带着学生探访团场的汽车修理铺、五金商店、蔬菜大棚,学生还在家庭进行科学创新实验。邵宝斌指导学生在科普科技活动中获奖30余次,比如学生开展的关于帕斯卡裂桶、马德堡半球、伯努利流体、大气压强等一系列实验体验活动和撰写的相关研究报告,在新疆兵团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很高赞誉。
邵宝斌的学生多数是山区牧民、当地果农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当中有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多个民族,认知层次参差不齐。所以在日常教学中,邵宝斌尤其注重学生的差别化发展,兼顾筑基和提升,实施分层指导、个别训练。执教16年,邵宝斌每年承担100多名学生的教学任务,坚持在课间课后面批面授,放学后、节假日对学生有求必应。他也曾心力交瘁,但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总是想起学生说过的那些话:“您是最不嫌我笨的”“您是最有耐心的”“有您的陪伴我才坚持下来”“您是最能容忍我犯错误并努力帮我改正的”……还有的学生还偷偷给他留小纸条,诉说自己艰辛的进步过程中,多亏邵宝斌的陪伴让自己坚持下来,也因为他的耐心解惑让自己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成长。作为一名老师,怎能不得到前进的力量?
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教书育人的路很长很崎岖,但邵宝斌以学助学、以行践行,用细心和坚韧陪伴学生们成长成才。(责任编辑:黄舒雅 孟庆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