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淑芳-中国文明网
姓名: 马淑芳
事迹: 养老院院长十几年来为养老事业倾注全部心血 做老人们的“好闺女”
类别: 敬业奉献
省份: 山西
时间: 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
发表时间:2024-03-13 来源:敬业奉献
字体:
打印:

  马淑芳,女,1960年生,中共党员,山西省大同市家怡养老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投身养老服务十多年来,她始终坚守“真情服务、爱心护理、临终关怀”的服务理念,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誉。她创办的家怡养老院入住率长年达到95%以上,先后为3000多位半自理、不能自理老人提供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服务。马淑芳曾获全国爱老敬老助老模范人物、全国养老服务先进个人、山西省三八红旗手、山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退而不休 她选择从事养老事业

  从事养老事业,是马淑芳退休后的一个重要决定。“我记得父亲病重在北京住院时,由于工作忙,我们姐弟5人只能轮流去照顾,但是面对专业的护理,我们有心无力,只得请了护工。看着护工忙里忙外,我们却插不上手。从那一刻起,我第一次意识到了专业护理的重要性。”马淑芳说,“父亲的去世,给我留下了很多遗憾。于是,我就琢磨着,将来要是有机会,一定要办一家养老院,让更多老人受益,让更多子女少些遗憾。”

  2011年,马淑芳退休了。得知一家养老院正在向外招租,她当机立断租了下来,加上政府的一些扶持政策,马淑芳决定要大干一场。马淑芳带领家人和招聘来的一对中年夫妇,一边打扫卫生,一边走上街头做宣传,还花钱到处打广告。在他们的努力下,院里迎来了第一位入住老人,这是一位因公负伤的倔老头。不久后,马淑芳的同事也把85岁的母亲送进了养老院。就这样,一位、两位、三位……慢慢地,入住的老人越来越多。短短几年,家怡养老院入住老人就从几人增加到200多人,从无人问津到一床难求,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养老院跃升为当地知名的养老机构。至今,院里还有七八位建院之初就已入住的老人。十多年来,马淑芳长年吃住在养老院,日夜守护着院里的老人,把全部心血和汗水都献给了养老事业。

  这些年,在马淑芳的带领下,家怡养老院先后为3000多位老人提供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护服务,为300多位老人送终,赢得了老人及亲属的认可。

  忙而不乱 她每天就是围着老人转

  在每个老人的房间穿梭,安抚这个,照顾那个,忙碌是马淑芳的常态,但她却乐在其中。她对入住老人的情况都烂熟于心,不仅记着每位老人的生活习惯,就连以前是做什么工作的、有几个子女、现在的身体以及精神状况等都了如指掌。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围着这些老人转。这些年,让马淑芳感触最深的是:“老人们无论曾经在哪个岗位上作了多大的贡献,老了都跟个孩子一样,都需要陪伴,都需要关心关爱。”由于入住的老人大多患有疾病,有思想包袱,马淑芳就主动跟老人们谈心聊天,让他们放宽心。针对入住老人年龄阶段、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她和护理员一起制定个性化的专业护理方案。她关心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想方设法让养老院的文娱活动“活”起来,老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了,叹息也变成了笑颜。

  护理知识学得越多,马淑芳越发现照顾老人有很多门道。她说:“比如,给老人喂饭,需要一边喂饭一边注意观察老人的吞咽动作,还需要关注老人的表情,预防老人吞咽时的呛和噎,这些都需要细心细心再细心。养老服务是个细致活儿,容不得一丁点儿马虎。”

  边学边干,边干边学,马淑芳照顾老人越来越专业。

  累而不苦 她努力让更多老人安享晚年

  要想把养老事业做大做好,就必须要有一支专业的队伍。养老院的护理员都是中年妇女,她们身强体壮,愿意照顾老人。“刚开始,有的护理员嫌自己写字丑,不好意思在记录本上做记录,我就鼓励她们,提升她们的自信心,再一点一点教她们专业的护理知识。”马淑芳说,“随着大家工作时间的增长,不仅具备了专业知识,还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逐渐成长为养老护理的行家里手。”养老院入住的老人平均年龄在80岁,马淑芳特别害怕老人有什么闪失。院里建立24小时不间断巡逻制度,员工每天两班倒,夜间每两个小时查房一次,如有突发状况第一时间处理,确保老人安全。

  这些年,马淑芳获得了不少荣誉,这既是对她以往工作的肯定,也让她更加坚定了从事养老事业的信心。“我一定要把养老服务当事业来做,把事业用情怀来做,而且要做大做好,让更多老人安享晚年。尽管平时工作很累,但我却很快乐,也很有成就感。”十多年来,马淑芳长年吃住在养老院,日夜守护着院里的老人,把全部心血和汗水都献给了养老事业。在马淑芳的影响下,她的两个弟媳、一个弟弟也和她一起打理养老院。

  如今,马淑芳的儿子也回来帮母亲运营养老院,他说:“我也想跟母亲一样把养老服务当事业,和母亲一起努力,让更多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这些年,在马淑芳的带领下,家怡养老院先后为3000多位老人提供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护服务,为300多位老人送终,赢得了老人及亲属的认可。(责任编辑:郭雯 秦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