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廷兴,男,壮族,1942年9月生,中共党员,广西非遗项目“大新宝圩壮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农廷兴积极致力于挖掘和传承当地民族特色文化,全心投入对“短衣壮”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组建“短衣壮”民俗风情文艺表演队,找回濒临失传的头帕头巾编织法,用他的诚挚热忱传承守护故乡的民俗文化。农廷兴曾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等荣誉。
秉持文化传承初心 做非遗“挖掘人”
崇左市大新县宝圩乡板价村板价屯民风淳朴,在语言、服饰、饮食、习俗等方面仍保留着壮族古部落的明显特征,是桂西南区域传统民俗文化形态保存得较完整的地区。其中,板价村女子服装上衣紧身且短至腰间,下身为宽大长裙,因此,也被人称为“短衣壮”。
1970年,28岁的农廷兴正式从第二代传承人手中接过传承壮族服饰制作技艺的重任。当时仅28岁的农廷兴是一名小学老师,常利用业余时间,沉浸于“短衣壮”服饰的研究,在传承技艺的道路上不断尝试探索。他走乡串户收集散落在民间的蚬木木磨、蚬木织布机、纺纱机、脱棉籽机以及濒临失传的头帕头巾和腰巾等物品,组织村里有一定文化功底的妇女对失传的头帕头巾、腰巾反复摸索,终于把失传已久的“短衣壮”特有的头巾编织方法找回。
坚守文化传承之路 做非遗“守护人”
作为土生土长的板价村人,挖掘、保护和传承“短衣壮”民俗文化,是农廷兴毕生的信念。如何保护传承好家乡的民俗文化?1988年,国家文化部到大新县开展活动,这让农廷兴意识到,可以用浓厚的乡土表演来展示出板价独特的民俗文化,让故乡的民俗文化在创新中赓续绵延。于是,农廷兴组建了“短衣壮”民俗风情文艺表演队。33年来,他深入民间地头,足迹遍布周边各个村落,收集“短衣壮”民俗文化原始素材,整理、汇编了近千首山歌词。在掌握大量原始素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文化元素,创作了《蹬荡》《农家乐》《姐妹送嫁歌》等原生态山歌,自编自导了《蹬荡舞》《铜钱舞》《侬峒欢歌》等20多个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节目。
农廷兴还动员老伴买来棉丝线自制土布并设计剪裁了20多套“短衣壮”服饰作为表演队的演出服装。穿着自己的服饰,唱着自己的山歌,跳着自己的舞蹈,“短衣壮”民俗风情文艺表演队的表演,向外界呈现了“短衣壮”民俗文化原汁原味的美,表演队也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如今的90多人,应邀参加了各类文艺演出和比赛,获得众多好评。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农廷兴大半辈子都在为板价村的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做贡献,正如他自己说的:“故乡是我人生曲谱中最美的旋律,板价能有如今的成果,是党和政府关怀、支持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结果,我只不过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希望能在我这有生之年里,继续发挥自己传承人的作用,让‘短衣壮’文化融入民族风情特色旅游,让广大的村民都走上致富的道路。”(责任编辑:刘朝灵 杨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