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安年,男,1954年10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淮安市洪泽湖博物馆原馆长。裴安年40年来投身文博事业,专心致力于洪泽湖大堤的调查研究和文物保护工作,成为洪泽湖文化的“活字典”。退休后,他依旧坚守文博岗位,从事洪泽湖大堤的文化研究与传承。裴安年曾荣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个人、“江苏好人”等荣誉。
“信”字为本 钻研文博知识
裴安年并非文博科班出身,他最早是洪泽蒋坝镇农具厂工人。改革开放后,洪泽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决定设专人从事文博工作。当时,责任心较强的裴安年被选中,从此,他和文博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裴安年一边学习掌握文博工作专业知识,一边对各乡镇的文化遗存分布情况进行全面调查。
他常常是背着标本袋,徒步在洪泽的乡间田埂,甚至连本地村民都极少涉足的荒墩孤滩,都留下了他考古调查的足迹。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调查发现的新石器时期遗存,将本地早先记录的人类生活年代向前推进了2000余年。1991年裴安年将自己的考古调查情况撰写成《洪泽县考古调查述要》,1992年撰写了《江苏洪泽县考古调查简报》,他的调查成果成功填补了洪泽文博档案的空白。
“苦”字为先 倾情文博事业
洪泽湖大堤是大运河的重要节点,长达70多公里,是我国水利史上的奇迹。40年来,裴安年徒步在70多公里的堤岸上开展调研400多次,夏天晒脱了皮,冬天冻破了手。他不仅记录了洪泽湖大堤每一块碑刻和石刻的位置和内容,还为这些碑刻和石刻建立了完整的记录档案,他寻获的1945年淮宝县所立的“保民生安全碑”,填补了红色教育类碑刻的历史空白。
裴安年把人生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洪泽湖大堤研究和文物保护中。2009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他带领同事们开展文物普查,全市的普查工作启动现场会在洪泽召开,全市普查验收现场会又在洪泽召开,准备的各项验收文件资料,被作为全市普查验收范本,向各县区发放,并作现场演示观摩,验收获得一次性通过,受到参加验收工作的省、市领导、专家及各县区同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同时一处文保单位还被江苏省评为十大新发现文物点之一,被人们称为洪泽湖畔“掘宝人”、洪泽湖文化“活字典”。
“守”字为要 专注文博岗位
长期以来,裴安年将“责任”二字牢记心中。为向人们解读洪泽湖大堤的历史文化,裴安年查阅了大量典籍资料,仅与洪泽湖相关的古代诗文他就收集了600多篇,并为每篇诗词作注解。目前,他已将其中400余篇诗文编辑成册并出版,他还将多年来对洪泽湖大堤的调查研究、收集的石刻拓片等编辑出版。从事文博工作40年来,裴安年的工作日记有20多本,记录文字20余万字。他还将自己收藏的100多幅石刻拓片无偿捐赠给洪泽湖博物馆,其中22幅石刻拓片于2019年被南京博物院编撰的《大运河碑刻集(江苏)》收录。
如今裴安年因身体、年龄等原因离开了倾情工作40年的文博岗位,但他并没有减少对文博事业的研究和关注,依旧为文博事业发展献计献策。(责任编辑:周胜武 杨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