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太平-中国文明网
姓名: 程太平
事迹: “土专家”44载育良种 全心全意服务“三农”
类别: 敬业奉献
省份: 安徽
时间: 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
发表时间:2024-03-13 来源:敬业奉献
字体:
打印:

  程太平,男,1962年11月生,安徽省芜湖市星火农业实用技术研究所所长、芜湖市科技特派员。他44年如一日扎根田野,潜心水稻实用技术研究与应用,创立并发展了水稻半旱式直播生产技术,先后培育多个良种;热心服务种植农户,开办讲座、手把手教,带动省内外农民走上农业致富路。程太平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优秀人才、“安徽好人”等荣誉。

 愈挫愈勇

  程太平家住江南圩区。过去,因遭遇汛期涝灾,早稻会减产甚至颗粒无收;有时因错过晚稻播种时节,也会全年绝收;就是正常年份,也会由于“双抢”季节时间紧、任务重、条件简陋,日子过的十分艰苦。1980年,他以两分之差高考落榜回乡。于是,他一边务农,一边考取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农学班,还经常跟着收音机学习,订阅刊物、购买书籍、咨询专家……

  起初,他引进水稻新品种在自家承包田里试种。谁知不但没增产增收,反而减产折本。面对乡邻们的质疑,程太平没多做解释。他忍着腰椎间盘突出的剧烈疼痛,每天早出晚归泡在田里,父母看到他的“执拗”,既难过又心疼。

  功夫不负苦心人,1987年前后,大量种植的荸荠遭遇病虫害,他提出的“荸荠病虫害综合防治与健身栽培技术”,帮助乡亲们减少了损失,同时获得了芜湖市科技兴农三等奖。自此,他成为七邻八乡心中的“土专家”。

 潜心为农

  1991年,程太平正式开始从事水稻轻简化生产技术研究工作。没有试验田,他就在自家承包田里试验;没有经费,他就四处借贷。1996年,他培育的水稻新品种“星引1号”和特长粒型优质“早籼771”等,获得省水稻专家组认定,运用到水稻轻简化栽培上,农户每亩增产70多公斤,亩增值百元以上。

  作为农民,程太平深知传统水稻种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为了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增加收入,他毅然决然完成早稻半旱式直播技术研究。为创育与之相适应的水稻品种,1997年起,他又用了8年时间,育成双季连作直播稻新品种“皖稻143号”。该品种是国内第一个通过审定的直播稻品种,不但适合轻简化栽培,而且高产、优质、抗逆性强。2005年至2008年间,他主持并推广的《高产、优质、早熟、直播型水稻新品种皖稻143中试》项目正式被科技部、财政部批准立项。“一种早晚直播连作水稻品种选育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解决了早稻落地谷与栽培晚稻商品一致性等问题,为长江流域的双季稻连作直播生产奠定了基础。该品种当年在省内年种植面积达5万多亩,为种植农民每亩节本20%以上,增效280多元,社会效益过亿元,深受广大农民好评。

  此后,程太平克服重重困难,相继创育出“化感2205”“南陵早2号”等特早熟早稻,将传统的“双抢”时间前移了十多天,既有效化解汛期水稻被淹绝收风险,又成功避开高温炎热的劳作环境,为田地四季稳粮扩经多元化种植创设条件,给种植户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目前长江流域推广面积已超过千万亩,数十万户农户因此受益。

  在创育良种的同时,程太平致力服务种植农户,一边举办讲座指导,一边奔赴田间地头手把手教。籍山镇尹塘村俞小红承包农田以种植糯稻为主,经常随市场价格起伏而入不敷出,在程太平持续指导下,运用特早熟早稻新品种,开始尝试新双季稻生产模式,多年来实现稳赚不赔,每亩利润400元左右,种植面积逐渐从100亩发展到500亩、千亩以上,并成立小红农业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生产向轻简化、规模化、高效化发展。他就这样一步步带动周边及县外、省外一批批农民走上富裕路。

 不图回报

  为了育种,30多年来,程太平自费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春节团圆之时,他常常一人待在海南的实验田里进行水稻杂交、选种、观察、记载。育种关键期抢工抢时,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午间在田地糊弄一口吃的,晚上回到租住小屋,收集品种整理资料。2020年7月,他创育的国内首个特早熟早稻新品种——早籼“化感2205”使用权转让费30.4万元,按规定本可以留存自用,但他却主动要求上缴财政。“一路走来,是党和政府给了我许多支持,帮助我走出困境,还给了我很多荣誉,这笔钱应该回馈国家和社会。”程太平说。

  程太平还将实验田作为“新农人”农学研究基地和全县未成年人劳动科技实践基地,每年接纳千余名青少年参观实践。他年均在省内外举办50多场农技讲座,田头加自媒体传播技术1000多次,技术咨询2万余人,无偿赠送技术资料3万多份。农作物病虫草害发生期,他更是日夜奋战在田头,教农户防治。

  “把一个个品种育出来,然后全社会一起享用,这是我的追求,也是我最大的快乐。我是一个农民,这辈子决心干好这一件事。”程太平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责任编辑:郭雯 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