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久良,男,1965年7月生,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秀水镇方塔村村民。妻子患病23年,张久良不离不弃,克服种种困难为妻子四处求医问药,坚持记录“护理日记”,以实际行动演绎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突发疾病 温馨小家横遭打击
1998年,张久良与松潘县藏族姑娘泽里卓玛相遇,两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张久良在工地做钢筋工,一个月能挣6000多元,妻子也在家附近务工,挣钱顾家两不误。2000年,儿子的出生更是给了这个温馨的小家庭增添了一份喜悦,一家人生活的幸福而美满。
然而,在儿子一岁时,有一天卓玛突然腹痛难忍,甚至出现了尿血的情况,张久良急忙把卓玛带去医院检查,由于当时医疗技术有限,医生无法准确判断病情,推测为尿路感染,开了一些医治尿路感染的药后就让他们回家了。
药物短期内缓解了卓玛的症状,但没过多久,卓玛的症状不减反增,甚至出现身体浮肿。心怀疑虑的张久良带着卓玛又去城里的大医院求医,最终被诊断为肾炎,并且需要马上进行肾脏切除手术。手术费用高昂,但为了卓玛的身体,他毫不犹豫的签了字。半侧肾切除手术后很长一段时间,卓玛身体情况虽然逐渐稳定,但是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一些小毛病也是反反复复,为了从根本上调理好卓玛的身体,张久良带着卓玛去看中医开药方,之后8年时间,卓玛长期与药物相伴,要人贴身照顾。
这个时期的张久良家正是多方用钱的时候,孩子读书、母亲年老、妻子长期服药还需要贴身照顾……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张久良身上,但他却毫无怨言,反倒是极其有耐心的面对着这一切,长期卧床的病人日常饮食要求更高,既要有营养,又要软糯易消化。为此,张久良一直自学护理知识、饮食搭配知识以及情绪安抚技巧。卓玛的身体需要少食多餐,张久良每天准备5-6次餐食,且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怕卓玛吃不进去还变换着花样。只要他在家里,就会亲自煎熬中药,并把其他药物都做好分类,生怕卓玛服错药。
在这样的精心照顾下,卓玛身体有了明显好转,张久良权衡过后再一次走向工地去继续打工赚钱。
虽遭重创 13本日记尽显担当
2011年10月1日,一通家里的来电,给了在外地打工的张久良一记当头棒喝。卓玛被确诊为尿毒症,并且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阶段。张久良懵了,他马上跟工地请假赶回四川。卓玛此后必须要长期透析才能维持生命,透析频率是一周两次,而且不能间断。
张久良没有任何犹豫拿出了所有积蓄,卓玛开始了痛苦的一周两次的透析,然而虽然国家各项政策都照顾了这个苦难的家庭,但是一周两次的透析加上吃药,很快让积蓄见底,张久良安顿好家里之后,怀揣着万般的不放心,又赶去外省工地打工挣钱。
知道张久良家庭情况的工友劝他:这么多年了,你也够仁至义尽了,实在不行只有看她造化了。张久良却说:“老婆在,儿子就还有妈,家才是个完整的家,我不可能放弃她。”打工——挣钱——看病……张久良就这样周而复始为这个家在工地上辛苦劳作着。
2019年,儿子去成都工作,家中年老体弱的老母亲患上白内障、耳朵也听不清了,媳妇还需要人照顾,张久良回到家乡,专心照顾妻子和母亲。
“卓玛,早饭好了,起来吃饭。”每天早上5点多,天微微亮,张久良就起床了,照顾妻子洗漱、喝奶、吃药,买菜、煮饭……每隔两天,还要带妻子去医院做透析。家里的墙壁上,细心的张久良用粉笔重重写下了每次出门的注意事项,“记得带上药、酒精、绷带、氧气管……”
卓玛的睡眠不好,为了能让卓玛休息好,夏天能凉快些。2023年,张久良给卓玛的房间装上了空调。他请教医生、看医疗保健类书籍、跟着科普节目学习、买电子理疗仪……只要有助于卓玛身体的,他都要去尝试,并一一记录在“护理日记”里。“我每天都盯着她吃药,给她泡奶粉、麦片、益生菌,还要督促她做理疗,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可一样都不能搞错。”
空闲的时候,张久良就陪着卓玛,给她念念新闻里的趣事,菜市场上的见闻,时不时捋捋她的头发和脸颊,卓玛害羞地笑着,一如当初。“卓玛年轻的时候很漂亮的,虽然现在病了,但我也要让她舒心、干净、体体面面的”,每天梳头、擦身,头发长了请人上门理发,张久良事无巨细地爱护着妻子。
夜深人静,收拾好一切后,张久良开始写起了“日记”:凌晨2:00-5:00,吸氧;5:30,起床洗漱、喝奶100毫升;6:00,吃降压药1片,升白片2片;6:30,吃饭,半碗排骨汤;8:30,小便……血压170/85,还是偏高,降压药不能停……
其实早在2009年卓玛确诊之前,他就买了这样一个本子,本子上记录着卓玛的用药情况、病情变化、护理细节以及一些医疗费用,2009年到2023年,15年的时间记录了13本整整10万字,这些本子简单、朴素,大多数破旧,纸张发黄,但是纸张上的字工整、有力,如同张久良坚韧的内心。
相守相望相随与共
张久良照顾病妻20余载的故事也在当地传为佳话。近年来,依靠新农合政策和村两委的帮助,卓玛得到长期有效的治疗,病情逐渐稳定下来。
回忆起照顾妻子的这些年,张久良坦言,劳累是肯定的,但两个人能走到一起是缘分,得有担当,不管哪一方有难,都要相互照应。
未来还在继续,张久良还会继续守护自己的“格桑花”。他说,只要妻子病情能稳定,他就安心了,无论怎么样,自己都要坚持下去,“她活多少年,我就伺候她多少年,履行一个丈夫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张久良以朴实无华的行动传承着“孝老爱亲”的良好家风,诠释了“夫妻”两个字的深刻内涵,他用朴素无声的行动与文字,书写了爱的温度与意义。(责任编辑:高晟寒 朱鸿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