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1986年到2024年,整整38年,郭桂霞教遍了吉林省敦化市大蒲柴河镇的9个村小教学点。她扎根乡村教育,30万里的奔赴,走遍了山里的沟沟坎坎,“转战”在这山沟里,奉献在山沟里。
郭桂霞(右二)和孩子们在操场上做游戏。吉林省文明办供图
最长的征途 最初的梦
1986年,18岁的郭桂霞怀揣教书育人的梦,刚参加工作就来到腰甸村当老师。第一次离开家,十几里路的荒山野岭,她就自己一个人唱着歌壮着胆、硬着头皮地来回走。腰甸村三面环水,夏天涨水淹桥淹路,都靠着村民摇着小船进出,冬天天寒地冻雪深路滑,郭桂霞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摔了多少跟头,但上课从没迟到过。
大蒲柴河镇最西端与桦甸毗邻的黄泥河小学——两间茅草屋,几条板凳木桌是“全部家当”。二十出头的郭桂霞辗转二十多里路来到这里时,也被眼前的泥土房教室震惊。面对艰苦的环境,她带着孩子们动手做教学工具和生活用具,领着孩子们学文化。当时,大部分孩子家长整天在农田中摸爬滚打,农忙季节根本顾不上孩子,她的宿舍便成了孩子们的第二个家。随着校点不断撤并,她开启了“转战”教学的征途,柳树、浪柴、腰岔、腰屯、八家子……
郭桂霞(左一)在食堂给孩子们打饭。吉林省文明办供图
最难的班级 最暖的情
2008年,郭桂霞带着山里人的执着与韧劲,站在了大蒲柴河镇中心小学的成绩相对落后、纪律也松散的班级讲台上。鉴于她丰富的经验、出色的成绩,学校希望她能帮助这群孩子慢慢成长。一头扎进这个班,30几个学生调皮捣蛋,根本没人把她这个新老师当回事。郭桂霞从扫地教起,凡事约法三章,以身示范,一次次跟孩子谈心,一次次上门做家长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她找到了“拯救”孩子们的突破口——用篮球把孩子的心“栓”在一起。
郭桂霞利用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与孩子们“打”成一片。渐渐地,孩子们开始主动和郭桂霞吐露心声,还会帮忙整理讲台,上课时眼睛跟着她转的越来越多了。在郭桂霞的倾情努力下,仅用一年时间,这个班就摇身一变,逆袭成为“延边州红旗中队”。孩子们的成绩提高了,行为规范了,发自内心的笑容也多了。
郭桂霞(中)在家访途中。吉林省文明办供图
最美的传递 最真的爱
松江河村在敦化最南端的大山里,任教老师只能长期住校。2018年,松江河小学缺少教师,已离开村小10年的郭桂霞决定:从镇中心校再次回到松江河小学,带一个班级并担任学校负责人。她重操“旧业”,教孩子们文化,还照顾孩子吃喝。除了郭桂霞,学校还有三个刚上岗、比她儿子年龄还小的新老师。每天晚上,郭桂霞都会手把手教新老师们怎样备课、制作教具,怎样与家长沟通。郭桂霞说:“带过这么多教学点、教过这么多个班级,400多个孩子,没有一个孩子辍学流失的,这是我教学生涯最值得骄傲的成就。你们也要努力,我相信你们会比我做得更好。”
截至2023年,郭桂霞已经“传帮带”了四届特岗教师。她盼望着,小孩子们能用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她也盼望着大孩子们能接过她手中的接力棒,为乡村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现如今,郭桂霞依然坚守在乡村小学的讲台上,声情并茂地跟孩子们讲述着她圆梦的故事。
郭桂霞(右一)和孩子们在操场上做游戏。吉林省文明办供图
郭桂霞从教38年,见证了由两间茅草屋到现在崭新教学楼的变化。在她的事迹感染下,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也选择了扎根乡村教育事业,让一批又一批的“山里娃”带着知识与梦想走出大山,去到祖国和人民有需要的地方拼搏、奋斗。
2023年第四季度
郭桂霞入选“中国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