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山里走出的医学博士,却选择回到生养自己的家乡,为乡亲们绘制致富的蓝图;他是山村里的驻村书记,也是乡亲信赖的医生,他组建的“流动医院”义诊团将先进医疗资源送到村民家门口……他就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廖正步。
在重庆市巫溪县田坝镇双箭村,驻村第一书记廖正步(左)和驻村队员在村内走访。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1995年9月1日,廖正步从巫溪中学考入重庆医科大学,告别故乡。大学毕业后,他硕博连读获得博士学位。2012年,廖正步被公派到美国哈佛大学,系统学习脑和脊髓损伤神经保护机制研究。廖正步有多个机会留在美国,但他说:“我的根在中国”。他回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为神经外科的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组建了自己的脑和脊髓损伤研究团队。2021年,廖正步听闻组织要选派人到巫溪县开展乡村振兴帮扶工作,他第一个报了名。
问卷:问村庄的疼 问群众的痛
2021年5月17日,廖正步回到了巫溪县,担任田坝镇双箭村驻村第一书记,成为这个村的第五任驻村第一书记。那天,远远近近村庄的人都赶过来,对于他们来说,一个大医院的医生来当驻村第一书记,实在是不敢想的事情。
“刚驻村时,我还有些彷徨,不知道工作怎么入手,这是我经历的最严峻的考试,那时候我这个医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心跳有多快。”廖正步笑着说。
在廖正步看来,一名医生可能不会给双箭带来更多改变,但双箭需要大家一起给这方土地点亮一盏灯、找到一条路,领着他们走向更好的明天。
廖正步和工作队住进村里,走遍全村的土地和农户,问村庄的疼,问村民的所思所盼所忧,大家一起在院坝上商量未来的路。作为医生,在访民情的同时,他始终没有忘记访病情,关心群众心上的痛,也关心群众身上的痛。不管什么时候进村入户,廖正步总是一顶草帽、一个药箱,他知道自己是群众的第一书记,也是群众身边的医生。
廖正步和同事为村民义诊。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产业答卷:低山种植 高山养牛
“以前,村民种植土豆、红薯和玉米‘三大坨’,辛苦忙碌一年,没得几个剩余,苦日子过够了,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吴章云回忆说。
要致富,村里必须要发展自己的产业,如何找到合适的产业?廖正步和驻村工作队带领群众先后到巫溪县红池坝镇学习服装加工生产经验,还到上磺镇、峰灵镇、尖山镇学习巫溪冬桃种植和肉牛养殖技术。隔行如隔山,面对乡村产业发展,廖正步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小学生,他在朋友圈向同学朋友求教取经,开始学习发展乡村产业的相关课程,一边学习,一边探索,他说不能让双箭绕弯路。
“低山种植,高山养牛。”如今说起村里谋划的最新产业路,廖正步脸上洋溢起自信的笑容。他说,村里有7000多亩林地、2000多亩耕地,因地制宜利用好这些资源找出路,百姓才能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如今,养殖场已建成,能一次性养殖80头牛。在发展肉牛养殖场的同时,他们在周围发展养猪、养羊产业。此外,村里还提前规划200多亩地种草,专门用于饲养肉牛。以前村民种烟卖钱,今后种草也能“鼓腰包”,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打工。
在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800亩李子树在市场具有价格优势,中药材老虎姜在高山试点种植成功;修建产业路6公里、李子坝分拣场1500平方米、文化广场扩建300平方米……双箭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重庆市巫溪县田坝镇双箭村,驻村第一书记廖正步(左)和驻村队员在查看牲畜养殖情况。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健康答卷:流动医院 月月义诊
除了漂亮的“产业答卷”,廖正步还交出了一份“健康答卷”。
廖正步刚到村里的时候,村里的百姓常常会来找他看病。但慕名而来的病人多了,廖正步发现了问题:大山里的路不好走,稍微远点的,一个来回就得耗费近两个小时。
当年和廖正步一同前往驻村的,还有重医附一院另外4位临床一线专家,分属呼吸内科、急诊科、内分泌科和检验科。他们组队来到巫溪县,在大山深处的田坝镇双箭村、田坝村、白草村,上磺镇严家村,天星乡湾潭村分别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自己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廖正步和另外4人商量,很快组建了“流动医院”义诊团。他们利用周末时间分别到乡镇开展巡回义诊活动,做到月月有义诊,乡镇全覆盖。在驻村的2年时间里,“流动医院”走完巫溪县32个乡镇,共开展大型义诊活动47场,受益群众9000余人。
在重庆市巫溪县田坝镇卫生院,田坝镇双箭村驻村第一书记廖正步(中)与卫生院医生一起进行病情分析。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群众满意地说,“专家坐诊,大医院搬进小山村”。在看病的同时,廖正步还给随诊的医生示范查体,进行病例分析,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临床思维习惯。其间,他们培养了12个全科医生“徒弟”,还在巫溪县医院带出了1个研究生,力争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2023年第三季度
廖正步入选“中国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