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庙岭,福建省福州市唯一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既脏又臭。但有一群人,却常年默默坚守在这里,他们相信,没有一人脏,怎来万家洁?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中心监管服务一科科长郑贞良,便是这群人的代表。从重型机械车操作,到焚烧厂安全监管……二十多年来,郑贞良一直坚守在红庙岭山上,与垃圾“较劲儿”。
郑贞良和他的重型机械铲车。图片由福建省文明办提供
干了这行,就不能朝三暮四
从1995年垃圾卫生填埋场建成开始,郑贞良便每天负责开着推土机、铲车在垃圾填埋场里推运、填埋福州城区运来的生活垃圾。
郑贞良原是红庙岭村的农民,因为会开推土车,顺势成了处理垃圾的重型特种机械铲车驾驶工人。既能获得稳定的收入,还能掌握一门技术,郑贞良心中充满期待和喜悦。
然而,现实却给了郑贞良当头一棒。铲车开了两天,车辆宽厚的履带因为被垃圾塞满,无法前行,郑贞良只得下车清理。
“在车里戴着口罩,臭味还能勉强忍受。但车子履带上积累下来的垃圾经过发酵,味道不知道有多臭。我拿着铁耙刚一耙,就被熏得当场吐了。”郑贞良回忆,连续三天清理履带,他连吐了三天。
“说实话,那时我心里也打起了退堂鼓。”郑贞良说,“可每当坐进驾驶室时,我的心情又平静了。既然干上这一行,就不能朝三暮四。”
郑贞良在驾驶室操作机械铲车。图片由福建省文明办提供
选择了一线,就不能半途放弃
红庙岭垃圾填埋场地处海拔400多米的山上,夏季烈日炎炎,冬季冷风刺骨,每日进场的垃圾达数百吨。当时的岗位上只有郑贞良一人,为了完成任务,他每天要从凌晨三四点一直忙到晚上八九点。“一天可以看到两次星星。”郑贞良说。
前些年,随着城市生活垃圾量不断增涨,加班加点成为郑贞良的工作常态。越是逢年过节,越得及时清运成堆垃圾。二十多年来,郑贞良没有一个完整的除夕夜是在家度过的。
“有一年大年三十,女儿生病发高烧,哭闹着要我留下陪她。我心里很不舍,但工作岗位需要我,我的城市需要我。”郑贞良只好一直哄着女儿,直到下午三点,匆匆扒了几口饭,便悄悄出了家门直奔红庙岭,一直干到正月初一的凌晨四点多才回家。
由于长年累月超负荷工作,以及臭气浓烈的工作场所,郑贞良患上了过敏性鼻炎,还有严重的腰肌劳损。一次,一位要好的同事劝他:“你已经干了这么多年了,可以向领导提一提,换换岗位。”领导也决定给他安排一个生产科副科长的职务,让他恢复身体。然而,郑贞良并不“领情”,毅然坚守在自己的驾驶室。
在同事眼里,郑贞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论再苦再累,郑贞良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中心办公室主任赵峰说。
工作中,郑贞良时刻学习新知识。图片由福建省文明办提供
担了这份责,就要用一生守护
郑贞良打算好要在驾驶室干到退休,但这一次,他“没得选”。
2020年底,福州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红庙岭垃圾填埋场转型为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机械操作工种自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红庙岭转型后,焚烧厂的安全管理成了至关重要的任务。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郑贞良被任命为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中心监管服务一科科长,负责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监管工作。
“过去是体力劳动累,现在是脑力劳动,心里时刻绷着安全弦,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从头学习,就像是让我重新活一次。”郑贞良笑着说。“不过,无论在填埋场还是在办公室,只是换种方式,继续和垃圾打交道。”
工作环境变了,使命不变。如今,郑贞良在工作之余成为了一名生态环保志愿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大家宣传生态文明理念。他愿用一生守护城市美丽,守护生态文明。
2024年第二季度
郑贞良入选“中国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