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祥立-中国文明网

刘祥立

天津

宁河区

七旬“剃头匠”坚守承诺 57年义务为村民剪发
发表时间:2024-12-27 来源:天津文明办
字体:
打印:

  刘祥立,男,1952年12月生,天津市宁河区丰台镇高稳村村民。1967年,15岁的刘祥立因家贫辍学自学理发,并许下免费为村里人理发的承诺。57年来他坚守承诺、不忘初心,五万多次理发,没收过一分钱,他用理发刀书写了半个多世纪的诚信传奇。

  年少立承诺 理发暖乡间

  60年代,理发在村里是件奢侈的难事儿。当时,刘祥立所在的丰台镇高稳村没有剃头师傅,理发需要往返20公里到镇上。1967年,全家省吃俭用攒了2个月卖鸡蛋的4.4元钱,为刘祥立买了一把“推子”,解决了刘家11口人的理发问题。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尝试着为村民们理发。看到村民们生活艰难,连饭都吃不饱,15岁的刘祥立便许下了免费理发的承诺。

  理发虽是门手艺活,但剃头的师傅却需要一直站着。15岁的刘祥立,是个身板尚未长成的少年。手动“推子”效率低,剪一次头近1个小时,经常点着煤油灯忙到夜深。一天下来,胳膊、腿直哆嗦,他却牢记母亲“男子汉说话要算数”的教诲,坚持了下来。15岁许下的承诺,一守就是57年。57年来,五万多次理发,从没收过一分钱。

  推剪映初心 拮据守诚信

  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高稳村,刘祥立腿被砸伤,伤口深可见骨。在医疗区休息时,看到解放军战士为村民理发累得手颤,他拄着拐杖挤进人群帮忙。他说“推个头,人的精神头就回来了;遭了灾,咱们的日子还得精神过!”那一刻,践行承诺的初心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他漫长的人生之路。

  理发是个吃香的手艺,用老师傅们的话说,“干这行,兜里总是不缺钱”,刘祥立却是个例外。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刘祥立每理一次发,要拆装两回推子;每半年还要花1.5元打磨推子,这对育有3个孩子且生活拮据的刘祥立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有村民建议他适当收费,也有村民送物品代替理发钱,但均被他回绝。57年来,他一直履行着自己免费理发的诺言,用实际行动让村民们都精气神十足。

  跪剪解民忧 诚信传风尚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年轻人青睐镇上、城里的美发店,刘祥立的“客户”逐渐少了,但村内老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依然需要他。双腿重伤、几乎瘫痪的张大爷行动不便,刘祥立就主动上门,帮他倚着被子坐好,为他“跪式理发”。一边理发、一边唠家常,开导他,帮他解决心里想不通的问题。每次跪剪完,膝盖发麻,但刘祥立却满心欢喜,因为能帮到村民。

  如今,72岁高龄的刘祥立,只要身体允许,仍坚持为需要他的人上门服务。他的诚信之举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整个村子。2023年,同村的刘祥稳被他的行为所感染,主动拜师学艺,接过刘祥立手中的“推子”,延续这份温暖。

  义务理发57年,72岁的“剃头匠”从青丝到白发,身边的服务对象从父辈到孙辈,“推子”也从手动到电动,岁月变迁,不变的是刘祥立朴素热情、践行承诺的赤诚。时光很远、初心很近,刘祥立用实际行动传承着诚实守信的力量和凡人善举的温暖美好。(责任编辑:周胜武 沈沛)

【责任编辑:周胜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