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石泉
海南
三亚市
陈石泉,男,1985年1月生,中共党员,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海草床与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学科组组长、学科带头人。从事海草床保护与修复工作十余年,他是海南“海草之家”的建设者。2011年起,他开始对海南岛的海草进行监测,从2019年开始,他与科研团队已帮助近五亩的海草在海南的多个海域扎根,曾经的光滩变成“海底草原”,海底也因为海草床的恢复而重焕生机。
多处海草床正在退化
2011年,陈石泉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从事我国南海海域海草调查工作。“刚开始随处可见的成片海草床,逐渐变成了斑块状,最后变成零星点状,甚至消失。”陈石泉在长期的调查中发现,曾经在海南广泛分布的海草床,现在已大面积退化。
海草不仅是许多海洋动物重要的栖息、庇护和索饵场所,而且对近岸水质环境、护堤减灾及巩固海床等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海草床的退化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很大。
想要保护海草床资源,就要先了解海草的生长特性、繁殖情况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此,陈石泉从最基础的调查监测工作着手,不断改进新的监测方法及研究手段。他和团队用了十年多的时间,跑遍了海南周边的所有海域,一年里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海上度过。常与大海相伴的陈石泉及团队积累了丰富的海南海草资源数据,为海草床的保护和恢复夯实了基础。
在海底“植树造林”
在陆地上,治理“荒漠化”的方式是植树造林,面对海底的“荒漠”,陈石泉想到了人工种植海草的方法,人为带来种源,加速海草恢复进展。“如果让海草自然恢复,也许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久。”陈石泉说,人工种植海草就像种树,人类充当了鸟类撒播种子的角色,也像种花的园丁,需要精心呵护。
2018年,陈石泉率先在陵水新村港与黎安港海草特别保护区开展海草种植试验,获得初步成功。2019年3月,陈石泉及其团队开始在文昌高隆湾一带海域开展了海草床种植示范及推广。挖洞、种海草、埋好……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在水下挖洞的时候,海浪会掀起海沙影响视线,海水流动也会影响人在海底的稳定性。”陈石泉说。
从2019年至今,陈石泉和团队在高隆湾海域种植了1000平方米的海草,这也是海南首例海草床修复成功案例,且存活率较高,为今后其他海域海草大规模修复提供基础数据及理论研究,起到了极大的示范推广效益。
探索大规模海底“复绿”
截至目前,陈石泉和团队已经在文昌高隆湾、海口东寨港、陵水新村港、儋州海花岛等多个海域恢复种植了近五亩的海草床推广示范区。从2019年到现在,陈石泉见证了人工移植海草从单株扩展到斑块、进而形成海草床的历程,这为后续大规模种植海草探索了有益经验。
“之前我们进行的都是小规模的移植恢复,现在正探索大规模外海种植模式。”陈石泉介绍道,目前其团队正在位于东寨港的热带典型生态系统研究中心进行海草苗圃的培育和增殖,用于后续海草床的修复。
“一株海草虽然势单力薄,但连片成‘床’的它们却能为多种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陈石泉说,虽然海草保护工作前路漫漫,但看到种下一株海草,长出一片“绿洲”,这份踏实的进步也会让他收获满满的成就感。(责任编辑:高晟寒 李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