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登洋、张秋霞-中国文明网

张登洋、张秋霞

重庆

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

“父女组合”吹响金桥吹打“新”乐章
发表时间:2024-12-27 来源:重庆文明办
字体:
打印:

  张登洋,男,1963年11月生,中共党员,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吹打(金桥吹打)代表性传承人;张秋霞,女,1996年8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文化馆非遗部主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桥吹打马风派第七代传承人。张登洋47年来致力于金桥吹打的保护传承,张秋霞自幼学习并创新金桥吹打。在父女二人的不懈努力下,金桥吹打获“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等21项国家级奖项,并远赴越南、俄罗斯等地演出。父女俩曾荣获“重庆好人”等荣誉。
  因为热爱 47年如一日坚守
  金桥吹打是“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起源可追溯到唐朝,发展于元明,盛行于明清。2006年,金桥吹打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金桥镇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张登洋自幼便对金桥吹打充满热爱,曾拜名师许绍华、向仕林和翁庆华学习传统曲牌。学艺的道路并不平坦,每天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去学艺。在万盛,作为金桥吹打马风派的第六代传承人,张登洋集众家之长于一身。他不仅能一口气吹奏5分钟以上,还能熟练演绎数百首金桥吹打的传统曲牌。更令人敬佩的是他47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传承。
  曾经,张登洋因经济原因不得不放下唢呐,从事其他工作维持生计。但很快,他意识到不能让先辈们流传下来的金桥吹打在他这一代失传。凭着对艺术的热忱,张登洋再次拾起唢呐,四处奔走,召集老艺人,成立了金桥吹打艺术团。
  令人欣慰的是,张登洋和团队的努力逐渐得到认可。2010年和2011年,金桥吹打艺术团两次受邀赴京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民歌类节目录制。2019年,代表国家传统文化赴俄罗斯交流演出,这是金桥吹打第一次走出国门。
  毅然接棒 将父辈技艺延续
  “金桥吹打这门传统技艺经历了700多年的历史沉淀,在无数代人的努力下得以发展和丰富,可如今鲜有年轻人学习吹打。”张登洋收过几百名徒弟,但最终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张登洋曾一度忧虑,金桥吹打这门民间艺术会在时代的洪流中渐渐失传。
  然而,让张登洋意外的是,他的女儿张秋霞对金桥吹打表现出浓厚兴趣。作为一名“95后”小姑娘,张秋霞从小便陪伴在父亲身边,常常随着他一起到各地演出。每当父亲登台演出时,她总是蹲在舞台边,一双眼睛紧盯着父亲的每一个动作。
  “最初接触金桥吹打时,我只是觉得有趣。但后来,看到爸爸为这门艺术倾注了那么多心血,我感到我也有责任去传承它。”张秋霞回忆道。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张秋霞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音乐表演中的唢呐专业。那时,整个重庆市只有她一个人选择这个专业。对此,张秋霞虽然有些意外,但随之而来的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那就是将父辈的技艺延续下去。
  创新传承 走向国际舞台
  2024年11月15日,在越南河内举行的“你好!重庆”文旅推介活动中,张秋霞压轴独奏《红高粱》,当激昂婉转的唢呐声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全场掌声雷动,这是对她创新传承的最大认可。
  从小耳濡目染,到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张秋霞不仅对传统曲牌如数家珍,还在打击乐器如锣、钹的演奏上取得很高的造诣。她意识到,传统艺术只有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才能融入人们的生活,才能让艺术薪火代代相传。
  为了让更多人接受金桥吹打,张秋霞将传统“浪荡词”翻译为简谱,使其更易于学生学习。她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情景剧等方式进行演绎,让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魅力。
  2022年,张秋霞创编的曲牌《欢乐丰收年》在重庆市第十届乡村艺术节上荣获一等奖,为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秋霞的努力让我重新看到了金桥吹打的未来。”对女儿取得的成就,张登洋倍感欣慰。
  传承与发展,张秋霞和父亲一起把责任扛在肩头,并用实际行动诠释它的意义。父女俩大力开展金桥吹打培训,累计培养学员1500余人次。除此之外,他们还开设金桥吹打残疾人培训班,每周一、三、五在万盛公园传承基地进行公益教学。
  用心保护,用“新”传承。父女俩计划在未来几年内通过视频平台推出系列短视频,展示金桥吹打的魅力,并参与更多国际音乐节,与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分享展示这门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责任编辑:高晟寒 蒋雨欣)

【责任编辑:高晟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