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俊-中国文明网

周光俊

贵州

贵阳市

读书爱好者五十余年坚守“耕读书屋” 点亮乡村“精神家园”
发表时间:2024-12-27 来源:贵州文明办
字体:
打印:

  周光俊,男,1952年4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卫城镇退休干部。周光俊自幼与书结缘、与书为伴,为满足自己及乡亲们的阅读需求和求知渴望,他收集书籍、自费购书,创办免费借阅的“耕读书屋”。50多年来,书屋藏书已从最初1千册到如今的3万多册,逐步建立起阅读室、书法室、传习室等功能教室。他参与开展文化宣讲活动360余场,在周边乡镇陆续建起的多个“流动图书”借阅点,让书屋成为传播文化和知识的窗口,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其家庭曾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等荣誉。

  耕读传家 创办书屋

  清朝时期,大学士王仁阁曾在卫城镇题词,勾勒出这座黔中古镇在农间耕作与书香为伴的生活。周光俊一家便将“以耕读为业”作为家训传了下来。

  周光俊幼时家里并不富裕,却有很多雕版印刷的书籍,他也与书结下深厚的缘分。青年时,周光俊为了生活到矿场挖煤,身上会揣着几本连环画,工友们在休息时间总会围上前去,听他讲“程门立雪”“凿壁偷光”“隋唐英雄”的故事……

  平日里周光俊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都用来买书,随着家里的书越买越多,买不起书又想看书的邻居和外村人慢慢地都来找他借书。1970年左右,他在老屋厢房中动手做了几个书架,把家里的1000余册藏书整理上架,供乡邻免费借阅。他还为书屋取名“耕读书屋”,希望村民们能够在劳动、耕作之余来看书,获取知识和快乐。

  创办书屋对于周光俊来说并不容易,面对种种困难,周光俊始终咬牙坚持,从未放弃与村民分享阅读的乐趣。他的收入补贴完家用后几乎全部用于为书屋增添书籍,除了他喜欢的古典文学之外,还买了许多种植、养殖、科技方面的书籍。

  多年间,随着周光俊工作和生活的改变,他曾将书屋搬到在卫城镇租借的平房当中。1998年,他到暗流镇工作又将书屋搬回到坪寨村。直到2006年,随着农家书屋的推行,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耕读书屋”也成为坪寨村的农家书屋。每年会补充上百册图书,书屋里的藏书越来越多,类型越来越多样,从最初的1000余册增长到如今已有3万余册。周光俊还将自己家中房屋用于书屋扩建,如今书屋的面积达300平方米, 此后又逐渐添置了桌椅、投影仪等,阅读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耕读书屋”创办50多年来,一直坚持公益开放,从未向村民收取过费用。这个书屋倾注了周光俊大半生的精力,他的妻子也一直全心全意帮助管理书屋。

  真心实意 帮助乡邻

  这些年来“耕读书屋”影响了周边不少人。青少年从书屋培养了浓厚的文学兴趣,种养殖户在这里学习到实用的技术……这里逐渐成为传播文化和知识的窗口。

  大学生陈光美是“耕读书屋”的受益者。“我从初中起就常来书屋,在这里参加了不少写作培训,作品还发表在市里的刊物上。”

  邻居刘发义为了种植好西瓜,过去每逢空闲就到书屋翻看书籍了解如何进行田间管理?生病了用啥药?不同土质适合什么品种?这些问题都在书里找到了答案,他如今已成为村里的西瓜种植大户……

  在暗流镇工作期间,村民们还时常会到周光俊家和工作的地方借阅书籍,为了方便村民,他在这里逐步建起了多个“流动图书”的借阅点。

  时代在发展,周光俊传播知识的脚步也一直在前进,在村镇的帮助支持下,周光俊的“耕读书屋”经过多年的建设,如今从单一的阅读空间,转向丰富多样的文化空间,逐步建立起阅读室、书法室等各种功能教室,不定期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还涉及电脑技能、烹饪技术、旅游服务等方面培训。多年来,开展了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实实在在地满足了群众多样性文化需求。

  热心公益 乐于奉献

  多年来,周光俊积极依托“耕读书屋”组织开展活动,不遗余力地为乡村建设和文化发展出力。2012年,周光俊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文学爱好者,成立卫城镇文联,创办“镇西卫”杂志,培养和发现写作爱好者、乡村演艺人才等。他不辞辛劳地跑村镇、找资源,在“耕读书屋”开办文学讲座,培训写作知识,请资深作家为初学者点评文章,提高写作水平。同时,他积极开展诵读经典等读书活动,形成良好的阅读风气。

  在卫城镇申报历史文化名镇时,周光俊积极参与撰写资料,深入考察,挖掘出历史名片。自“耕读书屋”建立书画室后,他一直无偿提供笔墨纸砚,并邀请资深书画家来到书屋为书法爱好者培训。在周光俊的努力推动下,当地形成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会一直办下去,让书屋丰富乡亲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周光俊说。(责任编辑:高晟寒 赵来睿)

【责任编辑:高晟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