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周-中国文明网

刘永周

云南

保山市

八旬皮影艺人40余年坚守创新 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发表时间:2024-12-27 来源:云南文明办
字体:
打印:

  刘永周,男,1944年11月生,云南腾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皮影戏(腾冲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刘永周自幼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学习皮影的制作与表演技艺,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皮影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只为让皮影这门老手艺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精彩。如今,他率领的刘家寨皮影剧团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刘永周创作的各类皮影靠子也成为颇受喜欢的民间艺术品,有些甚至漂洋过海,为外国友人喜爱和收藏。刘永周曾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云南省百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名人”等荣誉。

  从“手艺人”到“创艺人”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电视在乡村的迅速普及,人们对传统皮影戏表演的关注度逐渐下降,曾经热闹非凡的戏班变得门可罗雀,只能在每年打保境(是一种集敬天奉神、驱邪荡秽、祭祀先祖、洞经谈演、保境祈丰、民间贸易、文化娱乐等为一体的盛大活动。2022年12月27日,入选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名单。)期间,接受三两个寨子的邀请。刘永周看着心爱的皮影戏在现代艺术的冲击下逐渐失去光彩,心中满是无奈与失落,但他从未想过放弃。

  1996年,云南省委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口号,为皮影戏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刘永周敏锐地意识到,创新是皮影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他开始大胆尝试对腾冲皮影进行改革。他将皮影戏的布幕从祖辈的1.67米扩大到3.7米,把最大只有30多厘米高的“靠子”增大到 70多厘米,并称之为“云南大皮影”。

  在人物造型上,他吸收影视剧特型人物造像的精华;在色彩运用上,借鉴中国工笔画色彩,使靠子的构图、着色更加完美,图案雕镂更加精细,线条更加流畅,整体形式更加华丽严谨。制作出的皮影靠子,不仅是表演的道具,更是精美的艺术品。刘永周不仅把《大救驾》《翡翠传说》等腾冲民间故事创作成皮影戏,同时为了宣传党的思想理论政策创作了《税缘结义亲》《军民鱼水情》《龟与鹤》等新剧目,并开始为皮影戏打上字幕,使用先进的声光电技术,为皮影戏的传承发展不断探索。

  “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为了让皮影戏适应现代社会,刘永周积极探索文创之路,制作版画皮影靠子,与旅游公司合作创作新剧目。他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参加各级比赛汇演,不断吸收其他地方皮影戏的优点,丰富腾冲皮影戏的表演形式。

  为了扩大皮影的影响力,刘永周不仅把家传的独门绝技传给了许多外姓子弟,对慕名来的爱好者,他也悉心传教。2007年,“永周皮影制作室”在腾越古镇挂牌成立,工作室集制作和销售于一体,先后培养了20余弟子从事皮影事业。在刘永周及其他老艺人的言传身教下,其子刘安逵、刘安宪,其孙刘朝侃纷纷追随他的脚步,成为一名非遗文化的传承人。并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成立“永周皮影馆”,一方面以腾冲皮影戏的传统制作工艺和表演艺术为背景,大力培养制作皮影工艺品和表演皮影戏的年轻传承人,并为演员和艺人提供场地和条件;另一方面打造最新的皮影展现形式——4D皮影,并编写出《腾冲往事》等全新剧本。通过紫光皮影表演,辅以现代舞台技术和全息投影技术,把皮影用4D电影的形式展现在世人眼前,为皮影戏发展开拓出了一条新路子。

  以“非遗文化”浇灌新时代文明实践之花

  为了让更多人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并学习非遗文化,感受皮影的独特魅力,刘永周邀约戏班骨干组建“皮影传承”志愿服务队,以文化为媒,通过“皮影+文明实践”的形式,大力宣传腾冲皮影戏的起源、历史及传承。在皮影传习馆开设“非遗小课堂”,并深入各中小学开展“皮影进校园”活动,让青年学子与古老艺术进行“亲密接触”,让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种子在青年一代心中生根发芽。走村串寨开展“非遗近在身边”活动,为群众提供“点单式”的皮影表演与制作培训,广泛调动广大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让群众从台下转到台上,成为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主人翁,共同参与到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工程中来。

  近两年,刘永周及其团队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50余场次,服务群众超过8000余人次。数十载岁月悄然而过,如今的刘永周已是耄耋之年,但腾冲皮影戏却在他的努力之下愈发光彩动人。“我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将皮影艺术传承下去”。刘永周常常这样说道,这是他心中的牵挂,更是他这数十年来不变的坚守。(责任编辑:高晟寒 刘圆)

【责任编辑:高晟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