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保玉
广西
桂林市
潘保玉,男,瑶族,中共党员,1971年9月生,原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潘保玉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旅游 +N”致富路,创新推行“一田生五金”发展模式,带领全村各族群众实现致富增收,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作出积极贡献。潘保玉曾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
创新模式 为乡村振兴“谋出路”
位于桂林的龙脊梯田,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认证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05年,潘保玉开始担任大寨村村委主任,他意识到家乡要发展,单靠种好家门口的几块田是远远不够的,发展产业才是唯一出路。为解决产业发展难题,潘保玉多次赴外地考察取经,回村后,他把所看所学尽数分享给村“两委”干部及村民,经过商讨,大家达成了“种田种风景”的共识,找准了家乡发展的“金钥匙”——以“党建引领+政府+企业+梯田+村民”的模式发展旅游。二十多年前,在龙胜发展旅游产业,还没有企业与村民合作开发的先例,当时许多村民十分抗拒,认为“梯田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交给企业管理就等于把饭碗交到了别人手上”。他积极引领村民转变思想观念,一边发展旅游,一边强化保护梯田的责任意识,并将此写入村规民约。
潘保玉动员村民外出考察,了解其他地区企业入股村集体经济,联合发展旅游业的做法和效益情况,同时邀请旅游公司入村,与村民交流经验,成功说服村民接受与企业共同管理经营梯田旅游业这一方案,促成了以集体土地入股、村民农耕入股、公司市场化运营的“三合一”互动联营模式,自此大寨村走上了旅游产业富民之路。发展路子找到了,但通往景区的路要是不好走,旅游业一样发展不起来。为解决“路难走”的问题,潘保玉多次向上级部门汇报,争取项目资金。2008年,大寨村通往山外的砂石道路升级成沥青柏油路。路修好后,大寨村金坑梯田的旅游发展终于步入正轨,年均拉动旅游消费超5000万元。
笃行不怠 为村民群众“生财路”
大寨村旅游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但村民们有的种玉米、有的种蔬菜,难以形成统一的水稻梯田特色景观,不利于旅游的长远发展。于是潘保玉带领村委会干部挨家挨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起初常遇到关门不让进、进门不让坐的情况。但他不气不恼,一遍遍向村民讲事实摆道理,最后说服村民统一种植水稻,才有了梯田如今“处处闻稻香,步步皆为景”的景象。
游客多了起来,旅游配套服务也要跟上。潘保玉大胆尝试,2003年自己摸索建成大寨第一家民宿,当年就实现收入翻倍。尝到甜头后,他积极鼓励外出务工的村民返乡创业。村民们看到潘保玉赚了钱,都跃跃欲试,于是他大方分享“生意经”,在他的带动下,如今大寨村村民建造民宿236家、开设农家乐116家,真正实现家家户户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在潘保玉与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全村走出了“一田生五金”的旅游发展好路子,流转梯田有租金、入股梯田享股金、梯田务工挣现金、梯田维护得奖金、梯田旅游发薪金,实现了传统文化与传统产业双双转型升级。今年,大寨村旅游分红大会上,全村282户共获得年终奖725万元,户均超2.5万元。人均年收入从不足700元提高到上万元,村民变成了“扛着犁耙种田地,唱着山歌搞旅游”的“两栖农民”。
不忘初心 为家乡建设“守后路”
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心。2020年,潘保玉正式卸任村支书,他没有因职务的调整而懈怠,继续从事红瑶文化的研究工作,组织成立“红瑶协会”,并依托“红瑶协会”在龙胜各瑶寨推进移风易俗行动,简办红白喜事,有效遏制了婚丧嫁娶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的行为,为推进民族地区走向现代化“发光发热”。
为了守好龙脊山水,潘保玉与全体村民自觉当起守护梯田的“二郎神”。他说“这山、这田是寨子的传家宝,要保护好,代代传。”他还说:“爱家乡,要不留余力地去爱护,每一个细节都要去做好。”直到现在,无论是村内发生山体塌方、道路阻塞还是出现环境卫生等其他问题,都能看到他与村民携手参与志愿服务的忙碌身影。他对家乡的爱感染着身边每一位村民,参与到家乡公益事业的村民越来越多,这让大寨的梯田日渐壮美、“家底”不断增厚。(责任编辑:刘朝灵 杨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