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建华
云南
迪庆藏族自治州
余建华,男,傈僳族,1953年4月生,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塔城镇响古箐村民小组村民。1995年,白马雪山保护区成立后,余建华与同事开始在原始林区寻找滇金丝猴,并于1996年3月底发现数量约300只的滇金丝猴种群。经过10年的追踪保护,他组建了响古箐滇金丝猴护猴队。30年来,余建华行走在深山峡谷间,为保护滇金丝猴奉献着青春和热血。余建华曾荣获“云南十大环保杰出人物”等荣誉。
“一周跑烂一双鞋”
滇金丝猴是世界上栖息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在中国,它们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在余建华这里,它们更像是他的家庭成员。余建华说,滇金丝猴群也是以家庭为单元的动物群体,猴群采用一夫多妻的家长制结构。在余建华所居住的国家公园内区,共住着9个滇金丝猴家庭的50多只猴子。根据这些猴子的不同特点,护林员们分别给这九个家庭取了不同的名字,“大个子”“红脸”“断手”等。
1995年4月,随着白马雪山保护区的成立,在当时维西县林业局的组织下,余建华和其他同事开始在萨玛阁原始林区寻找野生滇金丝猴。他们翻山越岭,每天走十几公里山路。雨天,山间云雾弥漫,能见度仅几米,他们就在大树、岩石下躲雨;遇到下雪天,山间积雪经常没过腰际,崎岖的山路更是难行。终于,1996年3月底,余建华和同事们在德维交界的萨玛阁原始森林中发现滇金丝猴种群,数量约300只。经过10年时间的追踪保护,余建华还组建了由响古箐百姓组成的响古箐滇金丝猴护猴队。
每天早上5点,余建华都会背上已经准备好的松萝等金丝猴爱吃的食物,徒步上山寻找猴群。背上给金丝猴准备的食物足有二三十斤重,但70岁的余建华却能在山上健步如飞。一身跟树林分不清颜色的迷彩服,加一双胶鞋,就是他的全部装备。“跑得多的时候,一周烂一双鞋。”余建华说。
“我更想让猴子高兴”
如今,余建华一直在响古箐带领护猴队完成滇金丝猴展示群的日常管养工作,并配合保护区完成监测工作。清晨,他把守护的滇金丝猴从夜宿点招引到观猴点,给它们投喂松萝,迎接上午来参观的游客。如果猴子精神状态不好,他会立即联系附近的野生动物救护站。游客散尽猴群进入午睡,他赶紧扒拉几口饭。待到夜幕降临,所有滇金丝猴上树休息了,余建华才下山回家。第二天一早,猴子还没醒,他就又来到猴群边。
余建华说,游客们能看到的猴子,就是目前他们投食的这50多只猴子,其余的400多只猴子在公园的外区,他每个月必须要保证进山两三次,去“查看它们是否安全”。“做了20多年保护工作,心里想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障猴群数量的稳定和增长。”余建华说。
一如既往守好栖息地
现在猴群跟护林员们已经习惯了彼此的存在,余建华说,虽然说很辛苦,但是几天见不到猴子,他会感到“全身不舒服,吃不下睡不着”。农忙的时候,护林员们会倒班去给金丝猴们投食,即便是大年初一,也是风雨无阻。而金丝猴们似乎也是充满了灵性,“村民的庄稼,猴子们从不破坏。”余建华略带骄傲地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截至目前,在余建华及其护猴队守护下,响古箐滇金丝猴展示群先后出生了130只猴宝宝,成活率85%以上,并分5批次放归野外85只滇金丝猴,很好补充了野外猴群数量。目前整个保护区内的滇金丝猴数量已超过3000只,这与余建华他们的辛勤付出分不开。
让余建华倍感欣慰的是,儿子余中华在丽江打工多年后回到家乡,加入了他一直从事的工作。余中华说,自己并不是一开始就喜欢这个工作,但是看着父亲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看在眼里的他渐渐地理解了父亲的选择。
从事滇金丝猴保护的这些年,余忠华曾协助过课题研究、参与过滇金丝猴栖息地调查、解救过被盗猎者铁丝扣夹伤的滇金丝猴,也当过解说员,向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解滇金丝猴的生活习性……在保护滇金丝猴的这条路上,余忠华希望能永远走下去:“我自己也非常喜爱滇金丝猴这个物种,我希望我能够一直保护下去。”(责任编辑:高晟寒 刘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