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客吃饭、到商场“血拼”一番,庆祝生日的方式有很多种。2014年4月13日,重庆南岸区百岁老人李世瑚却这样庆祝生日———向民进重庆市委“小桔灯”基金会捐赠1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这10万元钱,是她一辈子省吃俭用攒下的,也是她数十年的一个夙愿。 为何这位百岁老人要以这种方式庆祝生日?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了李世瑚老人的生活。 “其实没得啥子好采访的,我母亲捐助的想法很简单,她是个老教师,想让更多贫困学生能上学。”当记者表明采访意图时,老人的三女儿杨丽中说,“母亲跟我们说过,要低调处理这件事,不希望宣扬。” 记者反复沟通,表明只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像老人这样,向贫困孩子伸出援手。杨丽中与母亲商量后,老人终于答应接受采访。 捐款现场,被捐助的贫困学生代表表示将努力学习。资料图片 1.爱美老人百岁寿辰捐10万积蓄 特殊方式慷慨庆生达心愿
近二十年来,李世瑚老人一直和大女儿杨毓宁一家生活在一起,住在南岸区民政局宿舍楼里。这是一幢没有电梯的老居民楼。 老人在助力器的帮助下,出门迎接记者。眼前的李世瑚满头银发,穿的外套是数十年前的,涤纶面料,扭花扣眼。 面对摄影记者的镜头,老人局促起来,赶紧将系在助力器上的一根白花布条展开,系在脖子上当围巾,又把头发捋了又捋。 大女儿杨毓宁笑了起来,赶紧进房给老人找了条红色围巾,并替她换上一件深红色的马甲,“我母亲这辈子最注重个人形象了,每次出门前都要穿戴整齐,头发也是梳得整整齐齐。” 百岁老人心善爱美,听说要拍照便要求女儿帮她系一条花围巾。资料图片 聊天转入正题,从73年前第一次踏上讲台开始,资助贫困学子这个心愿,就在李世瑚老人心中生了根。从学校退休至今已42年了,每月退休金从几十元上涨到4千多元,一辈子节俭的老人舍不得吃穿,却默默攒下了一笔钱,她想用这笔钱为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们做点什么。 “我们南岸尊老敬老的政策好,加上母亲是民进会员,民进重庆市委、南岸区委也常常来看望她,她很感恩这些来自社会的关心,几十年来一直想尽微薄之力回馈。”老人的女儿介绍说。 老人把捐款的心愿告诉女儿们,得到了全家人的一致赞同。2014年4月13日,李世瑚在百岁寿辰这天,终于圆了几十年的梦想——她将自己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10万元钱悉数捐给民进重庆市委“小桔灯”基金会,用以资助最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 李世瑚老人百岁留影。资料图片 在寿诞仪式现场,一位与老人非亲非故的特殊宾客泪流满面。她叫冉婷婷,在重庆东港学校读初二,因为父母体弱多病,只能打些零工维持生计,她和家人生活十分困难。李世瑚的10万元捐款,通过民进中央“开明慈善基金会小桔灯教育专项基金”送到冉婷婷和其他贫困学子手上,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祝奶奶生日快乐,我一定不会辜负奶奶的关心,好好学习,今后将尽自己的所能回报社会,回报关心我的人。”李世瑚的听力不太好,激动的婷婷贴着老人的耳朵为她送上生日祝福。 “好,好,希望你们好好读书,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我就满意了。”听清了婷婷的话,李世瑚老人连连拍手,长满皱纹的脸笑开了花。 2.生于书香世家与教育事业结缘 好家风影响两代人
李世瑚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李授承创办过丰都县女子学校。她年幼时,周围女孩子很少有上学读书的,是父亲不顾亲戚反对,送她上学。 李世瑚老人年轻时的照片。资料图片 老人育有5个女儿,全都事业有成。在女儿们眼中,李世瑚是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杨毓宁说,老人一生从事教育事业,自始至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国家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才。“母亲的敬业精神是我们儿女的表率,我们为自己有这样的母亲感到非常骄傲”。大女儿曾是企业财务人员,二女儿留学美国,现任美国一家跨国公司技术主管,三女儿是政府机关干部,四女儿是教师,最小的女儿在美国纽约当医生。 李世瑚老人和女儿们在一起。资料图片 老人自己也恪尽勤俭节约的美德。大女儿杨毓宁介绍,从前生活艰辛,老人始终勤俭持家、精打细算,以一份微薄的工资,支撑起七口之家;如今生活好了,老人仍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不允许子女给她买太多新衣服,说够穿就行;剩饭剩菜从来不准倒,也从不买高级的营养品、补品。一次,外孙买来一件衣服孝敬外婆,袖口却有些长了。孩子们都劝她不合适就算了,李世瑚却拿出针线,亲自将衣服修改好。 女儿们说,老人喜欢记录“大事记”,生活中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就在本子记下始末,剖析一番,并告诫自己要放宽心态、保持平和、与人为善等。她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她们。 3."可怜娃"触动老人心弦 下决心攒钱助寒门学子
李世瑚1941年从当时的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毕业后就开始从教,先后执教于重庆市六中、市第一师范中学、市第二师范中学和市11中。 当教师时,李世瑚工资并不高,再加上还要养育5个女儿,资助念大学的弟弟,一家人的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丈夫被下放到农村后,全家7口人就靠李世瑚一人的工资过日子。 老人百岁生日,女儿们从四面八方赶回来祝寿。资料图片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李世瑚也竭尽所能帮助他人。“妈妈常把家里的旧衣服拿给有需要的学生。”小女儿杨丽群回忆,小时候,自己曾有一个洋娃娃,她十分喜爱。后来,一个农村亲戚的孩子到家里来玩,见了这个洋娃娃就抱着不肯撒手,李世瑚便将洋娃娃送给了这个孩子。为了这事,杨丽群伤伤心心地大哭了一场。但母亲对她说:“我们家虽不宽裕,也比他家条件好,你以后还可能会有新的玩具,但这个孩子也许不会再有了。” “每届学生中都有很贫困的娃儿,有的中途辍学,有的吃不饱穿不暖。”李世瑚说,经常看到有学生大冬天穿件单衣,坐在教室瑟瑟发抖,她就回家把子女的衣服改改拿给他们穿,衣服小了,就把2只袖子剪掉当背心,鞋子大了,就当拖鞋穿…… “现在想起那些娃儿,心头都不舒服,好可怜。”就是在那时,老人立下心愿:“将来不管怎么样,能攒下好多钱,我都要捐点给希望工程,帮助那些贫困学生”。 4.跨越世纪的感恩 叮嘱善款用在"刀刃"上
“李老师的教育让我一辈子受益。”今年已经73岁的邱智明是李世瑚曾经在求精中学的学生,毕业后,一直与李世瑚一家保持着联系。邱智明说,1953年时,李世瑚担任他们班植物课教师,“那时李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种庄稼,不是在黑板上种的’,知识不能只拿来装门面。” 李世瑚老人正在阅读。资料图片 邱智明回忆,那时学校后面有一片荒地,李老师就带着学生们去锄草、开垦、种南瓜,等到南瓜成熟时,学生们享受收获的喜悦时,李世瑚对学生们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做事做人都必须这样。” 李世瑚老人从前教书时,曾发现有个学生经常没钱买本子和笔,便包揽资助此笔费用,后来则无意中发现,该学生是把家长给他的钱拿去偷偷买东西吃了。她便找来该学生,给予了严肃批评,并告知:“我再也不会给你买本子和笔了,你也再不能好吃偷懒,要好好学习。” 因此,在捐赠10万元善款时,李世瑚老人再三叮嘱“小桔灯”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将善款用在最需要的贫困学生身上。该基金会工作人员也向老人及其子女郑重承诺:他们可以随时查看这笔善款的流向,保证将其用在“刀刃”上。 李世瑚老人和家人、“小桔灯”基金会工作人在一起。资料图片 老人常常将“感恩”挂在嘴上:感谢父亲给自己的教育机会,感谢政府关怀老教育工作者给他们涨工资,感谢大女婿、大女儿日复一日的悉心照顾,感谢天南海北的子孙们对自己的孝敬,却很少说到自己的义举。对于这十万元钱,她只蜻蜓点水地说了句:“我也是搞教育的,就想为贫困孩子做点事。” 老人说,这是她对自己多年的承诺,做到了,心里安逸了。这一刻,百年的时光沧桑,都抵不过这句淡淡的话语,波澜不惊,温暖亲切。 (本网根据《中国好人榜——李世瑚》、《跨越世纪的感恩与回馈 慷慨倾囊十万存款捐助寒门学子》等稿件综合) 编辑点评
一位生命长度跨越世纪的老人,一笔点滴累积的十万巨款。跨越世纪的感恩与回馈闪耀着时代光辉和道德光芒。老人数十年坚持做善举,并非偶然,而是源于良好家风的影响、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与人为善的道德修养。家风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是一种无言的教诲,老人一生兢兢业业、助人为乐、勤俭节约,好家风代代传承,所有子女勤学成才,事业有成,学生更是终生受益。在贫困学子最困难的时候,老人爱心如雪中送炭,老人的善举也会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一颗颗善良的种子。 (责任编辑:刘鲲鹏) 【本网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