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善良的背影 汇入茫茫人海 / 你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 掩盖半生的秘密 你是红尘中的隐者 / 平凡的老人 朴素的心灵 清贫的生活 高贵的心灵 / 炎黄 不是一个名字 是一脉香火 你为我们点燃” 这是写给化名“炎黄”的张纪清的颁奖词。张纪清老人因为他的大爱之举被评为“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站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的领奖台上,年过七旬的张纪清老人言辞质朴,“千万不要忘掉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后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定不能丢!” 张纪清事迹报道。视频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在江苏无锡的江阴市,自1987年6月起,一段关于“炎黄”的故事,一直被江阴的百姓传颂着,20多年来,有一位化名为“炎黄”的人每年都会寄出一笔捐款给江阴祝塘敬老院、社会福利事业以及希望工程,还多次在“七一”前夕交纳特别党费。由于汇款地址不断变更,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试图见得这位“炎黄”的真面目,可是却总是地址不存在或查无此人,“炎黄”究竟是谁,始终是个谜。 1.一次“晕倒”暴露半生秘密 苦寻27年的“炎黄”找到了
将时间指针拨回到几个月之前,2014年11月20日下午2点左右,一位七旬老人在张家港一家邮政储蓄银行汇款后突然倒地,随后被民警送到医院抢救。民警发现,老人身上没有手机和身份证,只有3张汇款单据,汇款人一栏写着“炎黄”和“黄炎民”。“炎黄”,这位27年来让无数江阴人牵肠挂肚的好心人,就这么水落石出了。 病床上的“炎黄”张纪清老人表示自己做的都是小事。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无锡站 1987年,做供销员的他,正巧从江阴祝塘镇去无锡出差,路过市区的汉昌路邮局,他走了进去,取出1000元,在汇款单上写下了“无锡汉昌路1439号”,落款“炎黄”,并备注附言“以此来表孝敬老人之心,请转交敬老院”。 2.频换邮局“捏造”地址 他主动隐身像个“游击队员”
“一位身高1.65米左右、45岁模样,皮肤黝黑、身穿白色衬衫的中年男子。”这是无锡丁村邮政所退休职工张耀文对张纪清形象的描述。祝塘镇政府还专门找了画家根据张耀文的描述,将“炎黄”的画像画出来进行寻找、比对,可是依旧徒劳而返。 1995年2月24日,《江阴日报》刊登“寻找炎黄”系列报道。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无锡站
“他们(受助者)找不到我,也就没有思想负担了。”他总是为受助者考虑。“我觉得吧,捐助的人,不要以恩人自居,不然还是不要做了。”张老挥挥手,一脸懊悔地说道,“只是没想到,这一次‘晕倒’竟然把我隐藏了半辈子的秘密倒了出来。”
儿子张虎告诉记者,由于不是正式编制员工,退休后的父亲收入并不高,每月只有78元退休金及500元失地农民补贴。“他把我母亲的退休金和我们孝敬他的钱,除去必要的家用,都悄悄地拿出去做慈善了。我一直知道父亲乐于助人,没想到他竟然就是‘炎黄’。”20世纪90年代末成家后,张虎便与父母分开居住,对于父亲藏着掖着的“好事”,并不知晓。 “做好事,不留名,不图利,我做的小事都是举手之劳,帮助别人是每个炎黄子孙该做的。”张老先生说。 3.古道热肠“好路人” 他做过的好事数不清
“我是放牛娃出身,吃过的苦我心里最清楚,是国家和社会让我过上了好日子,我想把这种感恩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平时节衣缩食的张纪清,帮助别人时却一点儿也不含糊。除了27年源源不断捐款捐物,张老更是个古道热肠的“路人”。
40年前的一天,在无锡火车站出站口附近,张纪清偶遇一位从内蒙古赤峰远道而来的小姑娘。“瘦小的模样,像个初中生,看上去很无奈。我便走上去询问她是否有困难。”张纪清开始讲述这个他从未向外人说过的事儿。 原本提前一天用电报通知舅舅在出站口接她,可当时通讯不发达,小姑娘的舅舅并没有收到。当张纪清得知这位小姑娘的遭遇后,主动带她去电报局给家里回电报,帮助她找“南门冷宿街”上的外婆和舅舅。 趁小姑娘发电报之时,张纪清向路人询问“南门冷宿街”的具体方位。打听清楚公交线路后,他返回电报局,发现周围有三个小伙子围着这个小姑娘。“一看,不对。我感觉这些人并非善类,便走上前去,说‘走!’”张纪清进去直接领着她离开了电报局。“我不能告诉她,刚才的风险很大,否则会影响她对社会的认知,变得胆小起来。” 最终,张纪清带着小姑娘找到了她的外婆和舅舅。“帮助别人很简单,有时就是搭把手的事。”张纪清说。 张纪清做过的好事数不清。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无锡站 从半大小伙儿时起,他在祝塘镇上就是大宅浜河边上的“义务救生员”。一年到头,总能从河里救起三五个落水者。在浙江出差时,还偶遇瘸子“阿毛”,他不辞辛苦将这位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带回祝塘老家治疗,患者返乡后还给他送去药酒治病和5000元盖房子的钱。
1974年、1975年、70年代下旬、80年代初……张纪清做过的好事,数也数不过来。“做好事也要做好心理准备,得经受得起伤害,这么多年我也被骗过,遇到过个别‘白眼狼’、‘中山狼’。”“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很多事情我都记忆犹新,好像一刀一刀刻入了我的生命中。”老人挥了挥手,“只是,只有我知道。” 4.从寻“炎黄”到学“炎黄”老人善行掀“隐形”旋风
“父亲喜欢独来独往,退休好多年了,前几年身体好的时候经常去中西部贫困地区走动,说是去‘旅游’,其实是为后面的捐款捐物‘打前站’。”张虎猜测。
祝塘镇退休教师、今年64岁的丁道昌,近年来,受到江阴“炎黄”精神的感召,曾7次远赴宁夏希望小学支教。这位与张纪清相识了40多年的挚友,也不知道他便是“炎黄”,更没想到的是“炎黄”就在身边。 “炎黄”曝光了,但张纪清的爱心捐助还将继续下去。“东南沿海地区富裕起来了,家家衣橱里有好多闲置的衣物,而那些贫困地区的人一年到头都没有件像样的衣服,平时劳作时更不舍得穿新衣。”张纪清颇有感触。多年来,他一直有个想法,就是想牵头把周边地区人们不穿的衣服募集起来,送到他曾经考察过的那些贫困地区去。 这些年来,在祝塘乃至无锡全市,都兴起过寻找“炎黄”的热潮,“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无锡江阴全市专门进行了为期几个月的大讨论,大家在寻找‘炎黄’的同时,更是在学习他的精神。”祝塘镇党委委员徐向东说,27年来,在祝塘镇、在全市,“炎黄”一直是大家最为感动,更是最牵挂的人。 人们一次次地寻找“炎黄”无果,当他们读懂了“炎黄”不愿抛头露面的心思,尊重其意愿,不再刻意寻找后,纷纷把寻“炎黄”变成了学“炎黄”的自觉行动。在当地小学有“炎黄大队”,镇里收集了不少有关“炎黄”的信息,有汇款单、新闻媒体的报道……专门建了个陈列室,后来还专门建设了约300平方米“炎黄”陈列馆。 “炎黄大队”活跃在街头。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无锡站
祝塘镇“炎黄”陈列馆内,翔实的图文介绍和书信资料生动呈现了一个在“炎黄”精神影响下茁壮成长的群体:有人用“金盈”“欧阳”和“周睿”的化名,相继向祝塘敬老院汇款10000元、1000元、700元;江阴西郊敬老院连续11次收到一位新“炎黄”的资助,总计5200元;南通市“希望工程”收到江阴一位匿名捐助者的10万元捐款;江阴一对夫妻化名“党吴黄”寄给湖北省十堰市市长5000元,委托对方资助贫困孩子读书……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8年至今,江阴市红十字会共收到匿名捐款80笔,总额约12.8万元。在市慈善总会的日常捐赠本上,仅今年的记录中就有15笔为“隐捐”。如今“炎黄”陈列馆已经成为当地的爱国主义和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基地,每年有不少社会各界人士自发到这里来参观。张纪清20多年的爱心坚持让“炎黄”从一个名字升华为一种奉献精神,也掀起了这座城市慈善事业的一场“隐形”旋风,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成了“炎黄”的同行者,江阴也因10万青年志愿者遍布城乡而被誉为“志愿者之乡”。 “我也是为了抛砖引玉,想着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做好事而不是我这人。”张纪清欣慰地说。对于今后的打算,张纪清表示,这么多年来,他也会经常去“炎黄”陈列馆看看,听听大家是怎样议论“炎黄”的,而这么多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做着和“炎黄”一样的事,才是让他最欣慰的。 (本文综合《好心人“炎黄”27年后意外现身》、《七旬老人化名“炎黄”行善27年 汇款单暴露秘密》、《中国好人榜——张纪清》、《张纪清匿名做了27年好事 江阴人找了27年》整理,感谢中国文明网·无锡站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想着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做好事而不是我这人”,张纪清老人用一句最质朴的感言,说出了当下社会中很多志愿者的心声,也诠释了志愿精神的最高境界。张老并不是什么企业家,更不是家境富裕的大款,他只是靠着每月几百元的退休金,一点点省吃俭用的积累进行捐助。但正是这一笔笔几十、几百元的周济,可能已经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这些功德远非金钱数目所能衡量。
老人把爱心事业默默坚持了27年,在他本人看来,这是一件小事情,而在这件“小事情”背后体现的却是一份淡泊名利的平常心、一份不求回报的赤子情,这正是当下社会最宝贵的东西。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如果人人都来出一点力,人人都来成为“炎黄”,那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美好。张纪清老人朴实的愿望,正透过活跃在城市街头巷尾的公益身影,让梦想逐渐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王楠)
【本网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