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芗城区通北街道程学勤夫妇的家,是一套不足70平方米的旧预制板房,墙壁老化脱落,铁门窗锈迹斑斑,床上铺的床单和他们穿的衣服一样,全都洗得发白;连他们的床铺和饭桌,也都已经用了几十年;至今厨房煮饭用的还是电炉,家中除了一台单门冰箱、一台旧空调和一台20寸的彩电外,再无一件时兴电器。 平时省吃俭用的程学勤,家里厨房非常简陋。图片来源:漳州文明网 1.慷慨无私 捐资助学 愿做生活中的“苦行僧”
“几十年没添过新衣服了,脚上的鞋还是老伴手缝的。”程学勤老人告诉记者。面包和着茶水,是两位老人惯有的早餐,午饭一般是简单的两个素菜,晚饭则把中午的剩饭做成泡饭就着榨菜吃。“一日三餐虽然很简单,只是粗茶淡饭,可我们却吃得很香甜。”对于这样的清贫日子,程学勤认为这没什么,时间长了,早就习惯了。 程学勤(左一)将捐款递到贫困学生手中。图片来源:漳州文明网 2008年,程学勤夫妇得知汶川地震后,第一时间打听到捐款方法,他们跑到银行排了近两个小时的队,将6000元汇入捐款账号。后来,玉树发生地震,两位老人又掏出8000元汇往灾区。“我是一位老干部,灾区人民正遭受灾难,我有义务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程学勤恳切地说。 2.生命不息 捐赠不止 当地无偿捐献遗体第一人
在程学勤的老屋子里,客厅旧木柜里一整沓红艳艳的荣誉证书最是显眼。除了助学的荣誉证书,还有一张荣誉证书,同样厚重,这张证书来自漳州市芗城区红十字会。 程学勤捐献遗体的证书。图片来源:漳州文明网 在年逾八旬之际,程学勤再次做出了令人意外的决定:无偿捐献遗体。 3.以身作则 家教无声 用善行美德传家
“人民养活了我们,我们的生活不成问题,钱已经不重要了,剩下的钱就拿来回报国家和社会。”这也是程学勤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子承父业”这是我们一贯来的传统,面对财产,许多人都会选择留给子女,而程学勤却选择捐给更需要的寒门学子。“如果子女有能力,留点钱不起作用;如果子女清贫,得靠自己的双手打拼,白给他们钱只会养成好吃懒做的恶习。”程学勤表示。 看淡一切的程学勤,每天的生活充满着快乐。图片来源:漳州文明网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儿子,凡事靠自己,才能赢得尊重。程学勤的儿子,如今已50多岁,几年前下岗,日子过得并不宽裕,现在只能靠四处打零工维持基本生计。尽管如此,也丝毫没有动摇程学勤把财产留给寒门子弟的决心。虽然程学勤每月都有几千元的退休金,但他宁愿把这些钱捐给贫困学生,也不愿拿出给儿子。 (本网根据稿件《“好爷爷”程学勤 省吃俭用半辈子 7年捐款助学超20万元》综合,感谢福建文明网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夕阳无限好,哪怕近黄昏,人生百年,酸甜苦辣都是享受,再大的困难都是机遇,再大的坎坷都是通途。”这是程学勤常说的话。话如其人,在生命的暮年,程学勤依然在为这个社会发挥余热。他的捐款数额虽然不及一些企业家,但却是沉甸甸的,让人深受感动和敬佩,同时,他们的善行也在无形中影响着更多人积极行善。 (责任编辑:胡杨) 【本网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