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2岁的卢稳子退休前是天津师范大学一名心理学教授,她早年毕业于我国著名学府,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第一届研究生,一辈子从事教育行业。12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卢稳子在老家河北省抚宁县三里杨庄自费建起了一所特殊的学校——红烛育人工程学校,学生们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自闭症儿童,而教师们则是一批当地农村的普通居民。如今,她和她的团队帮助许多家庭重新找到了幸福与快乐。 央视《讲述》栏目2014年6月24日播出的《卢稳子和她的孩子们》。视频来源:央视网 1.退休教授拒绝高薪 自费建起自闭症康复学校
在天津师范大学期间,卢稳子一直从事着儿童心理学前教育,干了一辈子教育。退休后,她也闲不住,热心参加各类公益活动。2001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她接触到了一位来自天津的自闭症患儿母亲。“你想想,家里就这一个孩子,就像死不了的癌症……”当时,卢稳子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触动,虽然当时有许多高端教育培训机构希望以高薪聘请她,但她却不为所动,因为她觉得那些事情年轻人都能办、都愿意办,而她则希望能在人生中最后的一段时光里,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去干一些大伙不爱干、干不了,而她又有把握干的事情,为真正有需要的人雪中送炭。 图为央视《讲述》栏目2014年6月播出的《卢稳子和她的孩子们》视频截图。 卢稳子说:“退休时,我就想办学,可是办学首先需要的是钱,老伴知道我的想法后,就跟我说:学校我们一定要办,但我们不能挣孩子的钱,你别着急,咱们先办工厂,赚来的钱都给你办学校!老伴的话,一下子给我吃了定心丸,我想我这个小蜡头儿,就选择燃烧在这个事业上吧。”2003年,已经快70岁的卢稳子,用自己和老伴儿的全部积蓄,在自己的老家河北省抚宁县三里杨庄成立了针对自闭症患儿培训的学校——红烛育人工程学校。把学校选择在这里,她认为最合适了,因为各方面的成本相对城市都要低很多,大自然也是最适合孩子成长和发育的地方。 虽然这个学校很偏僻,甚至没有独立的校舍,但是一个从事教育工作六十余年的老教授和一批只有高中文化的普通村民,一直竭尽所能地帮助那些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向未来的门。12年来,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自闭症孩子在这里生活、学习,许多孩子都得到了明显的康复。红烛已然改变了无数个孩子的命运,更重要的是改变和拯救了一个个濒临解体的家庭。 2.倾全家之力办学 竟能让普通村民做“特教老师”?
学校最初的师资力量是聘请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可是来来走走,很多老师根本留不住。学校刚刚步入正轨的时候,曾经聘请来了几位师范毕业的老师,但是由于学校是公益性质的,没有任何利润,在这里老师的工资连普通中学老师的一半都到不了,对于需要照顾父母、照顾家庭的年轻教师来说,生活压力很大。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们,老师们都要常年住在农村,朴素的平房、简单的陈设,条件十分艰苦,最长时间的老师也只任教一年。她说:“自闭症孩子的康复和教育靠的更多的是陪伴和耐心,而这一点,很多大学毕业生不容易做到。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教育不能等。” 办校期间,她倾全家之力办学,自己精心编排教学课程,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爱人老徐则负责设计制作大型玩教具,两个女儿从事管理和一线教学。 在一段时间尝试之后,从事儿童教育多年的卢教授作出大胆尝试,聘请当地具有高中学历的人来当老师,在她眼中,只要有爱心、有责任心,就算只是高中学历也能来试试,即使她们从来没有学过教育。于是,卢稳子又开始从头教起,从孩子的心理反应到教育的方式,从普通话的训练到肢体行为锻炼,经过几年的摸索探寻,卢稳子不仅建立起了一支完全由普通农村妇女组成的合格的教师队伍,还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 学校教师在卢稳子(右一)的指导下与孩子进行交流。图片来源:天津文明办 卢教授大胆使用村里的高中毕业生作为教师,采用寄养的方式一对一24小时的教育照看自闭症孩子。图为央视《讲述》栏目2014年6月播出的《卢稳子和她的孩子们》视频截图。 为了给孩子们编写适合的教材,卢教授每天在教室中来回观察孩子的上课情况,或与孩子们一起上课,从实践中探寻治疗自闭症孩子的方法,在与孩子面对面教学中,针对每一个孩子亲自写教案,然后手把手教授给老师,这也是卢教授速成教师的特殊方法。 在这里,老师们不仅在工作时做到“教学一对一”,放学后还要把孩子领回家去看护,做代理妈妈和代理爸爸,真正做到了24小时陪伴。老师们不仅承担着教学的责任,还要承担起妈妈的责任,吃喝拉撒睡什么都得管,让孩子随时伴随着教育,真正使自闭症患儿得到进步。 东东(化名)是特教老师黄晓燕接手的第一名孩子。在卢教授的亲自指导下,黄老师一点点学着如何和一名自闭症患儿接触,每天除了教东东识字、数数外,还担负起了母亲的责任。每当东东有一点进步,黄老师就用言语鼓励表扬他,把他当做自己的小儿子一般对待。在红烛生活的一年多时间里,东东从最初的一言不发到现在已经认识了200多个汉字,学会了简单的加减法,个头也长了一头多。东东的家人说:“要是没有卢老师、黄老师,东东这孩子就废了,现在又会说话、又能识字了,我们的心也算放下了。” 3.不怕四句话教俩月 她坚持“一对一”教学模式
在自闭症儿童教育领域有这样一句无奈的话,“妈妈决定孩子的命运”。在红烛,卢稳子的主要工作,就是发挥自身多年的专业优势,直接给家长做心理咨询工作,同时也努力在教师、家长、孩子之间形成全面的互动。多年来,卢稳子始终坚持“一对一”教学模式,要求有多少学生就要有多少老师,每个老师只负责一个孩子,却负责这个孩子的全部,这样才能既坚持最完整地掌握孩子的全程康复,又避免家长角色下的情感偏爱,给予孩子应有的关爱。 刚到学校时完全不会自理的苗苗(化名),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有一天回到家突然拿起被子给妈妈盖上,她的妈妈激动地抱起孩子大声哭起来。还有一个孩子来学校时只会爬行,训练三个月后,孩子已经可以简单地走几步了。有一天晚上,孩子妈妈哭喊着找到卢教授说孩子不见了。全校所有人员都立刻寻找,甚至找到了秦皇岛火车站。结果,就是在火车站,一位老师发现了正被警察看护着的孩子。孩子的妈妈感激得痛哭流涕,也同样满怀惊喜——因为,她完全没有想到孩子恢复得这么快,还自己走到了那么远的地方。 图为央视《讲述》栏目2014年6月播出的《卢稳子和她的孩子们》视频截图。 看到孩子们哪怕有一点点喜人的进步,卢稳子都会很高兴,迫不及待地与老伴分享。军军(化名)是刚开始的时候总是低着头,几乎没有语言能力,非常排斥与他人相处。卢稳子一遍遍教他发音练习,说简单的句子。可军军发音总是不准确,而且不愿意抬起头和老师交流,这也是军军康复的一大难题。卢教授耐心地将军军抱在怀里,手捧着书本,不断重复着简单的歌谣,虽然只有4句话,她却足足教了2个月。慢慢会说话的军军仿佛有了自信,也开始相信别人,不再抗拒。他抬起头看着卢稳子的眼睛叫“老师”,卢稳子开心地喊来老伴:“老徐,老徐,快来看啊,军军能抬头和别人对话了!真是太好了!今天他妈妈一定会很高兴的!”她就是这样,只要孩子们有进步,她比谁都开心。 阳光,乐观,这是卢稳子和老伴儿一生的主基调。“老伴在任何困难甚至灾难面前都是非常的乐观和积极,我们的人生态度是非常吻合的,这让我们会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互相支持。”当年的“文革”,唐山大地震,他们经历了人生最大的考验,一直乐观地走了过来。直到退休后的办厂、办学,两位老人在专业及管理方面的才能更是充分激发了各自的能量和激情。 每天早晨,5点,她和老伴就早早起床了。打扫庭院,收听新闻——多少年以来保持的习惯。7点,一起吃早点。白天上课时间,两人便穿梭在各个专业训练室,观察、指导,还不时加入到中间,“哦,明明做得真棒!”“营营,来,和奶奶一起做一次!没关系,别怕!”他们俨然像两位刚上岗的年轻教师一样,热情、耐心,而且不忘随时把每个指令示范给指导老师,并悉心指导。 晚上,家长们一一带着孩子回到生活区,他们又随时跟进一天的反馈。教师们深受感染,愈加卖力教育孩子。 “哎,两位老人真是太不容易了!其实他们能不累吗?我们不能总是这么抱怨孩子了,还是多做点事情吧!明天我也帮你同指导老师一起,拿着校长的指导方案,来矫正你家小雪的走路问题!”家长同教师们无形中实现了良好的交流、互动。 一切,看起来那么和谐、顺畅,有些像世外桃源。正是在这种充满人性化的环境下,孩子们享受着教育的滋润。 4.为改善学校条件忍痛卖房 培养女儿做“接班人”
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是一个复杂、艰难的庞杂工程。卢稳子也遇到过瓶颈,因为硬件上的缘故,她不得不放弃一些再也无力支持的孩子。卢稳子和她的自闭症学校在三里杨庄扎根的12年来,红烛先后帮助了百余个孩子,许多孩子都得到了明显的康复。经常有人登门取经,这个简陋、质朴的大庭院一直笑迎各路来客,亦坚守着严谨和低调。卢稳子说:“我们从未想到张扬,但也一直做到开放。这颗小蜡头儿有限,但既然点在这里,就不会吝惜燃烧。” 卢稳子。图片来源:天津文明办 卢稳子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这个复杂的公益事业,从不考虑个人的得失。旧校舍在用之前,只是普通的民房,直接拿来给孩子作康复肯定不行,卢稳子便把家中全部的存款都拿来修盖学校,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当时的资金只够将学校建起来,简单的装修,却有无限的温暖。现如今学校用了很多年,加上房屋面积不大,只能容纳四五十个孩子。一些康复较好,已经有起色的孩子或者病情较轻的孩子,就只能被带回家,由家长继续帮助其康复。一些家长长途跋涉带孩子来寻求帮助,但是在看到学校的居住环境后,没有多考察学校是否有先进的教育设备和专业的康复水平,随即带着孩子失望离开了。这让卢稳子很内疚,因为她是多么希望能够帮助到那些孩子。 于是,卢教授和家人商量计划翻盖校舍,但仅仅靠家中积蓄和社会捐赠的70万元根本不够重建校舍。为了筹措资金翻盖学校,卢稳子伤透了脑筋,凑齐资金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但重建学校却迫在眉睫,于是卢稳子有了一个想法。她召集全家一同商量,想要卖掉在天津市南开区居住了多年的房子。这个想法,她的家人开始有些吃惊,随后是理解和支持。他们挂出卖房信息,可是等待的时间比想象中要长,眼看学校就要拆除了,房子还是没有合适买家,卢稳子的二女儿在报纸、网络上刊登房屋出售信息,降低房价,希望获得更多人关注,尽快售出房子,获得资金。来看房的人多了,当听说卢稳子是为了给自闭症孩子建设校区而卖掉房子时,购房者没有压低价格就购买了。资金到位了,2015年4月7日,学校正式动工,开挖地基,这也是红烛迎来新开始的一天。 卢稳子与小朋友在一起。图片来源:天津文明办 卢稳子在建设期间时常到施工现场查看进度,工人们也知道这所学校的情况,干起活来也是格外精心。在施工期间,卢稳子也没有停止上课,借了几间民用房,仍然带着20个孩子们一起生活,距离较近的孩子则是由家长接送。 当地村委会对卢稳子教授的事业更是大力支持,翻修师生们的必经路段,协调村子里的小学,参与设计自闭症儿童与正常孩子一起游戏的环节。“卢大姐做的是利民的好事,作为家乡的基层干部,我们能做的,没有理由推辞。另外,我们自己也常常受到感染,心甘情愿一同做点奉献。我们也非常感谢大姐能带动村里这么多百姓关注这些孩子。我们的‘文明村’荣誉,大姐可是有一份大功的啊。”三里杨庄书记杨运才始终尽力支持卢教授的事业,不断为学校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权利。 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卢稳子又开始考虑他们的未来了,她希望帮这些孩子们找到一条出路,建立一个终生的大龄养护模式。现在,卢稳子和村民们商量,要让一些自理能力强、18岁以上的孩子在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还把自己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女儿带到了孩子们的面前,要把她培养成为红烛的接班人。 卢教授说:“做一名教师,首先要具备的就是爱心、耐心、信心和恒心,自闭症儿童需要不断地训练才能见到曙光,才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才能找回人生的价值。我觉得我还能干十几年,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我很有信心,况且还有合格的接班人。” (本网根据天津文明办提供素材、《中国好人榜——卢稳子》、《“教育让我年轻”——访红烛育人工程学校校长卢稳子》等综合整理。) 编辑点评
在耄耋之年,卢稳子拒绝高薪聘请和安逸生活,仍然坚守在教育第一线上,为自闭症患儿带来福音。因为她希望在人生中最后的一段时光里,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这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大爱和担当,显现出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中国梦,这样的梦,与千百家庭的梦想结合起来,这不仅仅是小蜡烛头儿,更是火种,点燃梦想,照亮社会。 (责任编辑:张青玲) 【本网点评】 |